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中青网评 >> 正文

《云上日出》:愿和平永远被温柔以待

发稿时间:2018-12-12 16:27:00 作者:谢伟锋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小观众在“观影寄语和平”留言板上写下寄语。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王增强 摄

  “苦难如同乌云,终将迎来日出。”

  12月11日,一部以1941年湖南常德细菌战为背景的影片登陆国内各大院线。该影片是根据原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法学家、书法家夏家骏老先生的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一所教养院中孩子们相互之间的成长与陪伴、保护与救赎的故事。

  让孩子来直接述说战争造成的创伤,这在观影者看来似乎有些“残忍”。因此,很多电影主创者都会将孩子“有差别”地置身于战场的枪林弹雨之外,用另一个情景去淋漓尽致地表达战争的破坏性。然而,要尽可能地对孩子进行保护,也要对人性揭露不能落于窠臼,如何传递创作者的心境,这被认为是一种艺术境界。

  和《美丽人生》《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萤火虫之墓》等“孩子眼中的战争”不同的是,《云上日出》把场景放在一个干净纯洁宛如与战争绝缘的教养院里,用孩子之间的陪伴和友谊去完成情绪的时空转换。这种人世间对孩子本能般的“温柔以待”,在战争的无差别碾压之下片瓦不存——携带着鼠疫病菌的战机从天而降,孩子们气若游丝的未来,旋即被战争洪流卷席地无影无踪……

  “我们拍电影不是为了让人们记住仇恨,不是为了晾晒伤痛,是为了让更多人记住过去,找到未来前进的动力。”

  《云上日出》主创人员的心声吐露,就和他们创作这部影片所用长镜头和静物特写一样,舒缓却又有力量。“苦难如同乌云,终将迎来日出”,这是电影通过少年家骏的故事所要表达的深刻理念,贯穿始终的是孩子与战争的错配情境。当豆丁用童音呢喃地说出“我是不是不能长大了”,这已经是在极其克制地回避“战争带来死亡”这个宿命式的主题。连“长大”都成为奢望,让我们这些仿佛对和平已经“用之不觉”的人们,已是无法平复心中的情绪起伏。

  “罪恶的战争,永远地安息吧。我们呼唤和平,我们拥抱和平,我们渴望着一个平静美丽的新世界。”这是《云上日出》主演关亚军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举行国家公祭群众活动之时,于现场所朗诵的现代诗《和平之唤》。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适值第五个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云上日出》登陆国内各大院线。借助影片去传递记忆,是为了牢记历史、珍爱和平,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这样的立意,在一些人看来似乎有点拔高,但为了让人类“避免反复掉进一个沟壑里”,包括电影在内的文艺创作,始终都不渝珍爱和平的初心。这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行为,正是人类文明价值的重要彰显。

  对于和平,勿失勿忘。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历史不应是记忆的负担,而应是理智的启迪。《云上日出》用孩子的视角平静叙事,用孩子的命运启迪后人,这其中,亦有对青少年人生励志的鼓与呼。《云上日出》原型夏家骏老人从战火硝烟中一步步走来,始终葆有为国为民的情怀,终成大家。这样的传奇故事里,亦有我们学习借鉴的点点滴滴。

  “未来是不确定的,但未来是我们塑造的。”

  孩子代表未来。和平,是整个人类给予孩子的最好礼物。二战结束之后,中国人民收留了2800多名被遗弃在中国的日本孩子,在自己缺衣少食的艰难岁月里,给了他们最温暖的佑护。这样的温柔以待,中国人民从不吝啬,这是最淳朴又最有力的止战之道。愿全世界都去共同守护对和平的“温柔以待”。这也是《云上日出》所要表达的期待。(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谢伟锋)

责任编辑:王凤标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