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中青网评 >> 正文

【40年记忆】家乡是一座被火车拉来的城市

发稿时间:2018-12-07 14:53:00 作者:谢伟锋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洪亮 摄)

  一座城市的图腾,要么是象征气质的雕塑,要么是彰显性格的建筑。在我的家乡江西鹰潭市,一辆被放置在滨江公园里的蒸汽机车火车头,述说着这座小城的过往。市里面把最黄金的地段腾给一辆退役的火车头,其意义已经胜过千言万语。作为一座极具典型意义的“被火车拉来的城市”,鹰潭与火车的结缘,更像是一篇改革开放的编年史。

  放眼全国,“被火车拉来的城市”有好几个。

  省会级城市石家庄、郑州和哈尔滨,就是其中的翘楚。解放前,石家庄、郑州通过铁路的开通,形成了“多省通衢”的态势。更早的哈尔滨,从一个松花江边的渔村一跃成为“东方小巴黎”。和这几个大城市相比,鹰潭确实没有太多历史的钩沉,但其兴起,却是与改革几乎同频共振。

  1983年,改革开放来到了第五个年头,神州大地春潮涌动。正是在这一年,因为地处浙赣铁路、皖赣铁路以及鹰厦铁路的交汇点而坐拥了极大交通优势的鹰潭,从当年作为上饶地区贵溪县下辖的一个镇,升级为江西省辖市。这样的城市发展史,放在全国历史上来看,都是不多见的。

  1983,也是那辆被放置在滨江公园里的蒸汽机车火车头的编号。

  在鹰潭人看来,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我儿时模糊记忆中,那时的鹰潭还是一个“满城尽是尘土色”的地方。现在最高档的饭店、最繁华的商城、最宜人的公园,当年尽是淤泥与杂草共生的荒滩野地。“一条路,一幢楼,一个公园一只猴,一个警察看两头”的歌谣里,形象地唱出了这座小城曾经的灰色记忆。除旧布新,改天换地,“大弦嘈嘈如急雨”,一切的变化,都在改革中进行。

  一路风雨兼程,一路澎湃前行。

  火车的铿锵铁韵,为城市带来了人与物的流动大繁荣,也有力地指引着鹰潭奔向充满希望、充满生机的新天地。时间的年轮,刻印下奋斗者的足迹。前些时候,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决定推荐宣传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这份公布在人民日报上的名单,权威、准确地囊括了改革开放40年的标志性人物。其中,有一名鹰潭土著和诸多赫赫有名的人物并列,他就是张果喜。

  当初这个农家子弟,从鹰潭坐着火车来到上海滩,不仅“睁眼看世界”,更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学到了木雕手艺,从此开始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个人奋斗史。一个人,就是一座城。在改革带来的欣欣向荣中,每个鹰潭人都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春天的故事》这样唱到:“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1992年,是一个划时代的历史节点。此时,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并一往无前,就此进入到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这一年春天,邓小平同志的专列从南方驶来,中途停靠在鹰潭车站。年轻的加水工张卫东执行这趟专列的上水作业。很多年之后,张卫东回忆,那天飘着绵绵的春雨,在完成上水工作后半个小时,首长们也上车,就在这时,车厢里的窗帘拉开了,“我真真切切地看见一张十分熟悉的脸——小平同志。我见他先是很自信地望了望远处,然后又和蔼地看了看我,脸上还挂着微笑。”

  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三次经过鹰潭火车站,并且每次都是在春天。“鹰潭是个好口子”是他老人家鹰潭站留下的一句话,并成为鹰潭最有标示性的城市介绍语,风靡至今。而当年的上水工张卫东,如今也已经成为国内成名成家的摄影师。改革开放天地宽,更见于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之满满。小城鹰潭,拥有太多这样的回忆。我们沿着既定的奋斗目标,坚定前行。(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谢伟锋)

责任编辑:杨丽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