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中青网评 >> 正文

【40年记忆】说说玩具的进化史

发稿时间:2018-10-09 13:15:00 作者:谢伟锋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有一天,我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有机构发布“玩具培训班”的小广告,主要是教三岁以上小孩子玩乐高玩具、陶胚制作以及桌游等项目,学时都是周末,学费基本上都是过千。我把这种信息给父亲看,他即刻进入了吐槽模式:“现在玩玩具还要教学费,可是个奇谈!”

  我反问父亲,“你们那个年代是玩啥长大的,是不是都是溜铁环、丢沙包之类的。”父亲纠正到:“丢沙包是有的,但溜铁环可就相当稀罕。”父亲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从小就在江西弋阳县长大,那是赣东北的一个农业县。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铁丝可是稀缺物件,家家户户要是有点的话,可都会派上用场,最不济也要拿来箍紧木桶或是做个钩子什么的,要是把它做成溜铁环的玩具,在大人看来,是件浪费的事情。

  儿时的父母,普遍都没有玩具的概念。他们说,那个时候的孩子,玩耍都是在山野之间,爬树掏鸟窝、下河捞鱼虾等都是保留节目。父亲作为家中长子,要经常去钓鱼,以解决弟弟妹妹们打牙祭的刚需。这种大人压下来的任务,父亲完成地不错,钓鱼也成为父亲多年以来保持下来的玩趣。直到这两年为我带小孩了,父亲的玩具——那些半手工的鱼竿,才渐渐进入到闲赋的状态。

  有一项需要标准场地和标准玩具的游戏,父亲的造诣远在我之上,那就是乒乓球。1959年,中国发生两件大事,一个是共和国十周年华诞,另一个是容国团夺得世乒赛冠军。这两件事在当时都是普天同庆的大事。据说周恩来总理还特意将中国首次生产的乒乓球命名为“红双喜”,一时间,乒乓球热迅速在全国兴起,即便是江西弋阳这样的小地方,也概莫能外。父亲说,托新中国首个世界冠军的福,那个时候国内很多校园里都配置了乒乓球台和拍子,虽然只是砖块水泥简单的搭建,但足以让孩子们玩得忘乎所以。父亲和他周围伙伴的乒乓球拍绝大多数都是没有胶皮的,球拍没有缓冲导致球速都很快,久而久之,大家都普遍养成了快速凶狠的打法。说真的,我这个水平在他们老一辈面前,还真是无还手之力。

  光阴荏苒,到了我这辈开始玩耍的时候,已是八十年代的事了。改革开放带来物质上的繁荣,也让玩具“百花齐放”起来。学校边上的小南杂店可谓是“春江水暖鸭先知”,纷纷上架了塑料制成的刀枪棍棒。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和小伙伴们在地上拍的画片。现在想起来,儿时玩的画片也是大有来头的,它们基本上都是风靡一时的动画片的“衍生品”——但凡是出现在黑白电视机荧幕上的,诸如《变形金刚》《忍者神龟》之类的,印上这些流行文化的画片非常受欢迎,往往是“洛阳纸贵”。而等我真正明白玩具也是衍生品的时候,恐怕要等到多年以后我儿子带来的启蒙了。

  现在,改革开放把经济发展推向纵深,也带来了观念上的推陈出新,生成了很多互相成就的商业模式。在玩具这事上,就足以管窥。如今,我孩子的玩具基本上都是和电视节目同步,包括《超级飞侠》《萌鸡小队》《托马斯小火车》等广受欢迎的动画片,都有一大批玩具衍生品。不要孩子说,基本上我都会买回来。不知道为什么,看到孩子玩玩具的笑容,心里特别高兴。但烦恼是,玩具太多,家里放不下。每每此时,就是父亲唠叨的时候,“买那么多玩具干吗?我们小时候都不需要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

  和父亲当然不能用“此一时彼一时”来说教,其实他心里也懂我的好意,只是养成勤俭持家的习惯,使得他“不吐不快”。而这几代人关于玩具的进化史,包含了不少“回忆杀”,更成为了日子越过越好的见证物。前段时间看到大学新生入校“三必备”——无人机、平衡车、投影仪,这些高科技大玩具,肯定会成为更年轻一代人的玩乐标配。看来,我是要好好学习了,否则都跟不上玩具升级的节拍。这个“玩具观”,可不是开玩笑的。(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谢伟锋)

责任编辑:王凤标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