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中青网评 >> 正文

【我为祖国点个赞】乡村集市的变迁,是改革发展的印痕

发稿时间:2018-10-04 11:07:00 作者:杨飞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今年国庆期间,回了趟阔别已久的家乡,也跟着乡亲们赶了次集。“赶集”是一种民间风俗,云贵川一带称之为“赶场”或“赶街”,湘赣地区称为“赶墟”,湘桂粤一带称为“赶闹子”,河南则俗称“上街”。说是赶集,其实说白了也就是大家从四面八方聚拢到一个集贸市场,购买衣料、油、盐等家中需要的生活用品。

  记忆的思绪飘回到儿时年代,那个时候“赶集”往往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刻。“赶集”一般时间较短,多者不过一天,少则几个时辰。那个时候,很早就爬起来等着和父亲一块去赶集。因为赶集不仅能给家里买生活用品,父亲还能给我和弟弟妹妹买几颗糖块,有时候还能给我们买一碗米皮,而这些在那时候都算是奢侈了。

  蹦蹦跳跳地跟着父亲到了集市场,一眼望去净是密密麻麻的人流,耳朵里听到的是此起彼伏的讨价还价声。那个时候还没有大型超市,县城里面商铺也少得可怜,集市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乡亲们。最开始的时候卖生活用品的比较多,后来慢慢地有了工艺品,甚至还出现了“摸彩”“套圈”等带有娱乐性质的抓奖游戏。

  年复一年,集市变化也越来越大。曾经记得,有一年集市还有文化卫生科技部门下乡活动,在开阔的地方搭建了舞台,县里地方戏班子登台表演。那是我们兄妹三个第一次近距离看戏,看得异常着迷。等到父亲都赶完了集,我们三个仍然在戏台子下面坐着。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们都迷上了《包龙图坐监》等豫剧。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这次来赶集,就发现没有了以往锣鼓喧天、音乐震天的景象。由于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赶集的也大多都是上了年纪的男人、中年妇女和小孩。原先的集市大棚,现在有些也都改成了门面房,成为了副食店、杂货店、美容美发店,还有几间网吧和一个电动车修理店。

  比之以前,现在的农村集市多了些现代气息。其实,农村集市变化可谓农村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先前物质生产并不发达,人们纷纷来到集市上寻求交换。而今通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进大商场购物都变得稀松平常。

  一滴水中看世界,半瓣花上品人生。跟着乡亲们赶了次集,心中真是感慨万千。周围村里原先乡亲们住的老房子,现在都换成了几层高的小楼房。人人羡慕的小轿车,也越来越走进乡亲们的生活里。这个小小的农村集市,更是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取得的累累硕果,也见证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步步提高。相信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随着全面小康步伐推进,农民朋友将会越来越绽开笑颜。(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杨飞)

责任编辑:杨丽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