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中青网评 >> 正文

网络游戏“要发展”需重视青年权益

发稿时间:2018-06-15 12:30:00 作者:谢伟锋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网络图)

  高考结束,有些刚刚从考场走出来的学生,就即刻进入到放松模式——他们不是外出度假,也不是看几场电影,而是火急火燎地从父母那里接过“解禁”的手机,开始玩起久违的网络游戏。

  此刻,即便父母对网络游戏再有怨言,也大都给予孩子豁免权。和孩子们在高考前签署玩网络游戏的“城下之盟”,在父母群体里,基本上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妥协”。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已经具备了分辨能力,但怎奈网络游戏植入心脑的能力太强,以至于靠自觉来抵御,几乎没有胜算。高考前夕,律师张晓玲公布了《一个心碎母亲致所有高考考生的公开信》。公开信中,这位母亲痛陈:自己曾经学业优秀的孩子,接触到网络游戏之后,成绩一落千丈,不仅高考失利,甚至之后留学法国之路也因为沉溺网游而中断。这种境遇,让天下父母都“心有戚戚然”。

  随着网民向低龄化不断发展,青少年已经是游戏的绝对主力,也是影响游戏市场未来走向的关键群体。同时,青少年是影响国家未来走向的关键,因此必须重视对青年价值观的引导,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找到平衡。

  客观而言,网络游戏还是具备着新兴产业的大部分蓝海特质,它的方兴未艾,也将直接带来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一些发达国家通过网络游戏带动文化传播和服务业的整体提升,就此打造出产业集群,都是有案例可循。但这种带着美好愿景的蓝图勾勒,肯定是要脚踏实地,而非凌空蹈虚。首要一点,网络游戏“要发展”需重视青年权益,这是对最大消费人群负责的底线意识。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来看,这个语境是毋庸置疑的,但有些游戏在成为爆款之后,却把最需要把关的文化内容给弱化了——譬如,某游戏的英雄诸如李白、荆轲等历史人物在游戏中塑造的与历史不符。青少年在网络游戏中花费大量时间,不说单纯在里面收获什么知识,但连起码的历史都被扭曲,而这种虚无主义带来的何止是尴尬。

  青年权益在网络游戏上的映射,绝不是草蛇灰线的体现,而是真实不虚的存在。目前,大众对于网络游戏的口诛笔伐,大部分集中于它的成瘾性,而在黄色、暴力、赌博和恐怖主义传播等不易被发掘的领域,一些不良网络游戏就充当着母体的角色。这样的网络游戏,带给青少年蛊惑的直接后果,不仅是价值观混乱、行为失范,更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我们必须更加重视这个问题,啃下这块“硬骨头”。

  网络不能是法外之地,网络游戏也不能任由野蛮生长。尤其是很多青少年日常沉浸在网络游戏之中,就更应该予以重视。目前,青少年网络权益保障等问题整体缺少具体的法律来细化规定,而《未成年人保护法》《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也需要根据时代发展不同情况与时俱进地予以补充和加强。社会、家庭、学校以及网络运营方等多方力量对于网络游戏的各自落脚都不相同,它们所代表的权益方也不同,需要更好地凝聚共识,携手共同解决维护青少年权益的根本问题。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以更加有效的措施、更加扎实的行动规范好游戏行业的发展、维护好青少年的合法权益,需要动员各方力量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这是一个不能轻视忽视、需要抓紧解决的问题。(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谢伟锋)

责任编辑:杨丽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