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中青网评 >> 正文

新时代需要怎样的“拼命三郎”?

发稿时间:2018-02-07 13:07:00 作者:邓海建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来源: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人活着,要看辽阔世界、要显价值尊严,没有点“拼命三郎”精神,那是肯定不行。

  工作更是这样。毛主席说,“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整天佛系、只想出世,就算AI再厉害,恐怕机器也不会自己开动起来。努力工作、用力生活,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不过,最近有件事,叫人百感交集: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丁集镇中心卫生院外科医生方培虎,于去年12月16日凌晨猝死在值班室内,年仅31岁。然而,1月25日,裕安区卫计委一则《关于在全区医疗卫生系统开展向方培虎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却引发轩然大波,不少基层医生纷纷表示,“不学,要好好活着”。

  坦白说,舆情喧嚣至此,估计当事方亦是始料未及。

  英模猝死,叫人扼腕。爱岗敬业,可堪表率。裕安区卫计委的这则《关于在全区医疗卫生系统开展向方培虎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客观地说,有两点善意:一则,这份决定对于逝者来说,是一种价值肯定。工作勤勉,无论是否“过格”,总是曾在阳光正道上奔走着。二则,任何年代,对工作的激情与热爱,是社会活力和生机的本源,这是毋庸讳言的价值共识。

  不过,今时今日,这份决定却成了众矢之的,大概离不开三个客观语境:第一,中国基层医务人员本就处在“过劳”状态,此时需要的是适度放松、而不是继续拧紧发条。1月9日,中国医师协会发布《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我国三级医院医师平均每周工作51.05小时,二级医院为51.13小时,大大超过每周40小时的标准工作时间。同时,仅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医师能够休完法定年假,甚至还有4.4%“不知道自己有年假”。

  二则,转型期的中国,“亚历山大”是每个社会人的心态显影。犹记得2016年11月20日下午,湖南一名39岁的快递员工尹某,不幸猝死在株洲合泰大街上。临死前,他停好电动三轮车、坐在地上,告诉路人,“好累。”这两年,舆论对猝死的精英如数家珍,但很少有数字能精确统计出,究竟有多少猝死在上下班路上、平凡岗位上的普通人。加班、通宵、猝死……当这些字眼编织起很多“高危岗位”的人生常态,我们大概最希望的就是歌里唱的,回到“从前慢”的时代。

  更重要的是,抛开“每年60万过劳死”的数字之争不谈,身心俱疲的状态让人如陀螺般无法停歇下来的时候,作为劳动力,最渴望的也许不是“加油”,而是“悠着点儿”。道理很简单,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一切发展的旨归,不是数字不是物,而是大写的“人”。想起在去年底的时候,有消息说在日本东京的一个发布会上,包括NTT East在内的三家公司联手宣布,将于今年4月启用无人机进行办公室巡逻,把那些超过下班时间还赖着不走的员工驱赶回家。

  当加班文化和床垫文化残虐人性的时候,我们终究会发现,休带薪假和按点下班是一种越发稀缺的“新时代美德”。

  其实,中国古代哲学里,早就蕴含着“凡事过犹不及”等朴素的辩证智慧。不努力的,要抽几鞭子;太努力的,亦要喊几嗓子。具体到生活中来——健康中国战略当然是干出来的,需要医护人员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但是,一口气吃不成个胖子,逼着所有医生没日没夜加班加点,不过就是涸泽而渔。鼓励医生、赞美医生,更要尊重医生、保护医生,壮大医疗队伍,控制工作强度,人民对健康生活的美好需求,才会踏上可持续的保障之路。

  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干事创业也好,权力作为也罢,没有点“拼命三郎”精神是不成的;不过,时至今日,任何以摧残身体健康为代价的拼命,亦是不值得提倡的。

  做好健康管理、调整进取心态,为幸福而拼、为梦想而搏,这样的日子,才是鲜活而有奔头的、才是洋溢着人性温暖的。(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邓海建)

责任编辑:王慧智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