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像是一个陷入死循环的随机游戏。
这,简直完美匹配那只朋友圈爆款的青蛙: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来,也不知道它什么走。每次在令人愤怒的校园欺凌事件之后,处方会有、疗程也会有,缓释的效果还是叫人郁结于心。
近日,一段“隆尧一初中生遭同学殴打被逼跪地、打脸”的视频在网络流传,视频中多人群殴一名男孩,男孩被逼跪地喊“爹娘”,后又被围观轮流拍照。隆尧县教育局证实,此事确有发生,被打男孩是隆尧县尹村中学初二学生,事发后第一时间,学校、隆尧县教育局介入调查。
一边施暴、一边拍照,这些“坏孩子”早已不是某些人嘴里的“熊孩子”。但凡看过如此触目惊心的视频,估计每个孩子都会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那么,身心受虐的当事人呢?
这种“置之死地”般的伤害,是不可随意宽恕的,也是无法轻易原谅的,更是不能捣糨糊的。屡禁不止的校园欺凌,是需要底线的牙齿和肌肉来责罚的。
遗憾的是,当我们悲愤于“屡禁不止的校园欺凌究竟何解”这个命题时,发现了治理机制方面习以为常的处理方式。我们不妨来看个细节:此事,隆尧县教育局信息中心主任刘国清证实,视频属实。事发第一时间,当地教育局已介入调查,双方家长口头也答应给补偿私了,可被打孩子家长后来发现又有新的让孩子下跪的视频,还逼着让喊打人者“爹娘”,先前补偿一说又反悔了。
面对这样的恶劣事件,地方教育局介入调查的结果,竟然是“私了”?
思来想去,能媲美这个姿态的,大概就是湖北一女学生遭数名同学连续掌掴之后,记者采访当地教育局工作人员,人家轻描淡地说道,“在一起开玩笑”“本身也是个好玩的事情”。说实话,校园欺凌“玩笑论”才是真正的玩笑。
不以恶为恶、不以丑为丑,不以悲愤为悲愤、不以绝望为绝望,在这种治理方面失范失序的价值链上,制度设计和法律规范的并行,似乎很难标本兼治,实在是很难唤醒那些早早进入“装睡模式”的成年灵魂。
就在不久前,教育部等11个部门还联合印发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要求学校根据实际成立“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同时对屡教不改或者情节恶劣的严重欺凌事件,必要时可将实施欺凌学生转送专门(工读)学校进行教育。我们也科普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首尔发布的全球校园欺凌现状报告——全世界每年有将近2.46亿儿童和青少年遭受欺凌。“互联网+”语境之下,校园欺凌病毒式蔓延。那么,警示呢、教训呢,扎实有效的作为呢?也许我们处在一个校园欺凌的“集中释放期”,但这绝不是我们久拖不决、决而不动、动而不彻底解决的理由和借口。
我们还会留心到一个细节,“隆尧一初中生遭同学殴打被逼跪地、打脸”的视频,多半是施暴者或现场同伙拍的。一边施暴、一边拍照,这种“勇敢和自信”,叫人叹为观止。联想到近日,网络空间涌现大量宣扬“以暴易暴”主题的短视频公众号,其内容充斥着一脉相承的暴力和粗口。再看看某些号称国民属性的短视频APP上,一些三、四、五线城市之外小镇青年的生态,是“异化的、是癫狂的”。我们不得不警惕,不设防的互联网化生活对青少年可能形成的误导和诱导效应,以及因此而产生的不良甚至严重后果。
某种意义上说,那些一心只想着赚钱、刷流量、粗制滥造的平台,在放大校园欺凌的推手之上,有着不可推卸的“原罪”,必须严肃问责。同时,更要在涉及他们核心利益链的某些方面重拳出击、打疼打痛,触及灵魂、解决根本。
无论怎样,关乎孩子们健康成长的事,是没有大小之分的。我们责无旁贷,必须把这些事更加坚决地扛在肩上,以更大的担当、更快更好地予以根本解决。
回看近年来,部分中小学屡禁不止的校园欺凌事件,产生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易发多发,不仅伤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也不断冲击着社会的道德底线。
“把校园建设成最安全、最阳光的地方”,不是贴出来的,也不是单单靠喊出来的。这关乎着每个孩子、和孩子身后的每一个家庭,学校、社会、道德、法律等等,样样都不能少,每一方面都需要为此切实负责和担当。彻底解决校园欺凌问题,同样关乎着我们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关乎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根本。
行动,即意味着改变,预示着情况可能会发生好转。没有人愿意看到:下一个受害的孩子,以同样的方式和遭遇,出现在我们身边。(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