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浪微博截图
在这样一个时代,或许我们需要更加深刻地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孤军奋战”不是新常态,“团结就是力量”更显真理的味道。比如,屡禁不止的校园性骚扰事件。
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生罗茜茜实名举报原长江学者陈小武性骚扰学生事件,引发舆论强烈关注。值得高兴的是,经过多天的发展轨迹,事件没有被其它舆情热点所覆盖,而是朝着“水落石出”的态势而去。
1月11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布通报,决定撤销陈小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职务,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撤销其教师职务,取消其教师资格。14日,教育部表示,决定撤销陈小武的“长江学者”称号,停发并追回已发放的奖金。同时,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建立健全高校预防性搔扰的长效机制。
正义或许会迟到,但从不缺席。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针对高校教师性骚扰学生事件,必须始终坚持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能姑息。我们要的不仅仅是震慑,更是维护原则、守住底线。零容忍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对于那些在校就读的青年女学生而言,似乎不用再担心成为下一个“罗茜茜”,而是能更加安心享有让梦想照进现实的校园青春。
高校预防性搔扰的长效机制赶紧长出“牙齿”,是我们共同的期盼。但在那之前,很多的她们,依然是人们眼中的“弱者”。譬如,和北航性骚扰事件几乎同一时间的,是南昌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性侵女大学生事件,公安对此已经介入调查,而结果目前正在等待。就在12日上午,又有学生公开举报遭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师薛某性骚扰,目前此事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高校性骚扰事件集中爆发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一种现象的必然。目前,现有法律缺少对性骚扰的直接约束,性骚扰事件存在立案难、取证难、赔偿难等问题,很多受害者成为“沉默的羔羊”。尤其是当下,女青年成为了主要的受害对象。客观存在的短板,必须加快补强,但和高校预防性搔扰长效机制的建立一样,都需要时间、需要合力。
这种“在路上”的状态,不代表权益维护的真空期。我们不排除还有个别“陈小武”继续潜伏的可能性,但为保证不产生“罗茜茜”“李茜茜”或是“刘茜茜”,校园“守门人”就必不可少。包括高校共青团在内的组织,更需承担起相应的义务和责任,积极拓宽渠道,增强团组织的社会职能和服务职能。
高校共青团工作的触角很宽泛,视线也很广阔,工作起来,从哪个方向突破、哪个角度着手?一言以蔽之,以青年学生为中心,坚持服务青年学生的工作生命线。
当前,看似平静的校园生态之下,性骚扰却在深水处暗流涌动。全国妇联曾针对北京、南京等城市15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经历过不同形式性骚扰的女性比例达到57%。我们不对某些人作有罪推断,但光是看到这些数字,就足以管窥出很多学生的焦虑聚集。想青年所盼、急青年所需、解青年所忧,校园反性骚扰正是如此语境。这也成为高校共青团改革的一个核心切入点。
校园反性骚扰,对于高校团组织来说,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部分校园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少数既得利益者的权力过于集中,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等等,都给校园性骚扰带去了不可控的诸多因素。这些复杂棘手的问题,绝不能成为“纵容”性骚扰的理由和借口。
高校共青团必须主动出击,事关青年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容不得半点犹豫和丝毫退却,这是高校团组织存在的核心要义。
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和关切共青团工作和改革,召开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印发《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也研究制定了《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
这一系列的重大动向和举措,目的和目标不言而喻。让青年人感受到共青团的存在、让青年遇见更好的共青团,这需要我们有所作为,也大有作为。
随着高校共青团改革的持续推进,在推行直接联系服务引领青年师生制度方面,常态化下沉基层、向基层服务对象报到、定期召开面向青年师生的恳谈会通报会等正在深入;在健全针对困难学生的多样化、常态化帮扶机制方面,“学生导师计划”“心里阳光工程”等正在发挥作用;在切实维护学生权益方面,积极发挥学生会权益部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学生合法权益等方面的作用,积极探索在班里设立权益部长,依托公益律师为学生提供法律、心理、权益个案的帮扶,等等。这些制度与抓手,是高校团组织持续推进的,也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尤其是在校园反性骚扰这事上,更需要高校团组织带着“方法论”“工具箱”,走进学生中去——多给学生开设反性骚扰公开课、多设置举报投诉的有效渠道、多与社会法律公益人士进行沟通对接……整合校内和社会资源,切实发挥共青团桥梁纽带作用,把“以青年学生为中心”真正落在实处。
性骚扰绝不会因为舆论压力而绝迹,也不会因为法律制裁而退场,同它的斗争,是长期的、反复的,高校团组织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个青年学生都行动起来,让每一个青年学生都真正明白:这场“战斗”,从来就不是“孤军奋战”,而是我们“共同的战斗”。(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谢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