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图
这个时代的标签化热潮,简直是一浪高过一浪。对于“中年油腻男”的调侃还未彻底结束,又来一波“佛系青年”席卷网络,很是一番热闹。
最近,经常刷朋友圈和自媒体的,估计都会有个深刻的错觉:好像这波90后的中国年轻人,又处于一种“快要完蛋了”的状态。近日,《香港商报》也忍不住刊文,说起内地最火的系列文章,非“第一批90后”莫属——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第一批90后已经秃了,第一批90后已经离婚了……
只看标题,90后人人水深火热,个个相当悲催。被无故抹黑的年轻人反唇相讥——“我瞎、我出家、我油腻、我秃顶······但我还是一个好90后”。只可惜,依然盛行调侃嘲讽,依然流行接续抹黑。
忽然想起2016年4月,《一张图看懂70后80后90后的区别》的帖子火遍网络,其中一条就是:“70后是加班狂,80后拒绝加班,90后拒绝上班”。那时候大家热议的,是刚刚步入职场的90后总给人一种任性、懒散的感觉。总之,貌似坏的乱的不好的标签,都可以毫不犹豫地抛给90后。如果这个阶段,刚好有个年轻人干了一件荒唐事,一群“中国90后”估计要“集体背锅”。
在这波浩浩汤汤的“佛系”浪潮里,有几个常识的追问被懒人逻辑所忽略:第一,“佛系青年”是个例还是群体、有什么扎实的理据支撑说中国青年或中国90后整体趋于“佛系”?第二,即便“佛系”是个消极的现象问题,也得区分这种状态是转型期的心理应激还是常态的病态表征。人的情绪尚且有高低潮,哪个年龄段的人群会24小时满血战斗?
联想到前几日的新闻,说有机构发布调研报告称,目前本科以上学历的职场人士普遍期望万元以上月薪酬,还有近半的求职人平均薪酬期望达到15000元/月。于是部分“大脑简单”的媒体奔走相告:不得了了,刚毕业的90后本科生又狮子大开口了!看到这种单纯臆想之下的推理,恨不得“一口盐汽水喷死它”。想问的是:“本科以上学历的职场人士”和“刚毕业的应届90后本科生”,这是同一个概念吗?
只能说,为了标签化90后,他们真的蛮拼的。
90后或者95后,80后或者70后,其实作为一个群体,就必然是“五个指头有短长”。标签化90后的热潮背后,不过就是一种轻佻的伪焦虑:看似忧国忧民,实则醉得不轻。年轻人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他们身上的性格特点,基本是这个时代和社会的投影。套用一个流行的句式——无论年轻人怎样,请记得,你所指责的他们,就是这个社会未来的模样。这个社会怎样,年轻人便怎样;社会是什么,年轻人便是什么;社会有光明,年轻人便不再黑暗。
更深一层的思考是,有些人为什么那么热衷于标签化90后青年?
答案起码有两个:第一,倚老卖老。社会上总有些“病态的人”,大概就是动不动就喜欢拿腔拿调、动不动就喜欢按下年轻人的热血头颅。所以鲁迅先生说,“自大与好古,也是土人的一个特点”。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的好古论调,从来就不曾缺了市场——因为他们害怕被年轻人超越,见不得年轻人风华正茂的今天。第二,槽点需要。在10万+的营销链条中,隔三差五就制造点话题出来危言耸听,没有什么比标签化一个群体更能刺激社会的话题讨论欲了。这就类似“别再吃了”“别再喝了”“别再用了”等字样的“关怀式谣言”,标签只是个工具,点击量和“槽值”才是背后的真生意。
青年不是超人,但最有朝气。成熟睿智的中年,辽阔淡泊的老年,谁不是从激情燃烧的青春中走来?
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人的成长成才是个漫长的过程,“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今日的90后、00后,他们只会比我们更强健,他们只会比我们更勇敢,他们只会比我们更激越。别忘了我们这个社会,就是越来越好的年轻人推动着向前再向前的。
那些常态化的、套路式的标签,不过是满口狂沙,要么杞人忧天,要么年迈偏见——标签化90后青年当休矣!(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