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中青网评 >> 正文

是非观是基础教育之“底”

发稿时间:2017-12-16 08:55:00 作者:邓海建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网络图:王悦微在批作业

  一个叫王悦微的宁波老师火了,火在班上出了个“巧克力事件”。

  2017年11月14日,一学生带巧克力来学校,被同学举报。身为班主任的王悦微发现,举报者原来是勒索巧克力未遂。“你带零食来学校,是不对。”她对那个被没收了巧克力的倒霉蛋说,转头又批评举报者:“你以告老师来威胁同学,问人家要好处,更可耻!”处理结果是,她让“倒霉蛋”当着举报者的面吃掉了巧克力。

  一个看似平淡无奇的教育随笔,却引发了全民关于基础教育的讨论。这显然不是只是“告密者”的故事。

  网友留言的画风基本是这样的:“初中班主任想尽办法要我们互相告发。”“我们那个时候遇到这么明事理的老师就不会受那么多罪了!”“鼓励告密在小学老师中绝非个例,谢谢你跟他们不一样”……这故事简直要让人大笑三声。大快人心事,大概就是那些爱打小报告的“跟屁虫”,这回终于败走麦城,丢了巧克力还丢了面子。

  王老师的这个做法之所以让很多人点赞,是因为她坚持了底线的是非观:无视规则是不对,“敲诈勒索式举报”同样不该获益。一个正态的社会,秩序不是靠“告密者”维系起来的。遗憾的是,道理人人都懂,但作为管理者的“班主任”,可能很多时候选择了宽纵“告密者”来获得稳态的秩序。简言之,王老师的价值判断是有成本的——她在坚守基本是非观的同时,也必然打击了“告密者”,从而丧失了获得班级信息的某些通道。而更多小学老师可能因为“管理效率”的需要,而选择容忍并激赏告密者,虽骄纵了精致利己主义之风,却掌控了最大化的信息资源。

  举报者和告密者,这是两个边界有别的概念。前者是自我维权或者保护公益的行为选择,而后者则是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的缺德行径。中世纪教会独裁时代,异端裁判所是告密者手里的王牌。乔治奥威尔在《1984》里营造的恐怖寓言,大概就是这种告密社群的微妙镜像。当然,孩子的世界里,只是巧克力之争。但这样的行为在小的时候不加以及时纠正和教育,是非观的错乱延续到成人世界,可能会演变为更恶劣的手法。今年年初,“塑料紫菜”的谣言风生水起。11月30日,福建晋江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塑料紫菜”网络造谣事件被告人王某祥犯敲诈勒索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一年十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三万元。弄个子虚乌有的视频,就想勒索企业十万元。可仔细想想,如果幼儿园或中小学就经历过“告密者”的挫折,成年后何至于迈出这荒唐滑稽的一步?

  一个班级,不能是“告密者”丛生的班级;一个社会,不能是道路以目的社会。

  对于学前教育或基础教育来说,教会孩子基本的是非观,可能比通识更要紧、要迫切。多少年来,教育界流传着一个共识的说法:对于一个人来说,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就是“危险品”。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最底线的答案,恐怕就是一个具有基本是非观的社会人。

  古往今来,一切罪恶和悲剧,几乎都可溯源至“三观不正”。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个丰盈而多元的意识体系。对于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来说,不可能在三观教育中一蹴而就;但是,在重视知识教育的同时,关注孩子的是非观,进而让其成为“大写的人”,这恐怕是学风与家风的双重责任。王老师成了“网红”,说白了,大概在我们的经验主义童年中,太多的班主任选择了站在告密者一方;而我们对王老师的点赞与追捧,恰恰是这个社会的基本是非观对基础教育的吁求与矫正。

  中国人有句老话,“大事不迷,小事不拘”。只是,教育无小事。再小的故事,恐怕都该有鲜明的底线。孩子毕竟是孩子,我们希望这个社会未来怎样,就必须教会他们应该怎样。一句话,是非观是基础教育之“底”,它关乎未来社会的风习与质地。(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邓海建)

责任编辑:杨丽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