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中青网评 >> 正文

追忆余光中:乡愁情亦是团圆梦

发稿时间:2017-12-15 10:21:00 作者:谢伟锋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网络图

  据台湾媒体报道,著名诗人余光中12月14日因病去世,享年90岁。

  斯人逝,乡愁存。如今,再读余光中,难免心头揉碎、泪润眼眶。此时,依然不忘在少年时期,就已被那句“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激发出满腔共鸣。那是在懵懂的青春期,对海峡那头的最初凝望。而余光中先生留给我们的,并不单单只有《乡愁》的经典流传,请且看且听:

  “当我怀乡,我怀念的是大陆的母体,啊,诗经中的北国,楚辞中的南方!”

  “我怀念的不是亚热带的岛,而是嘉陵江边一座古城。”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

  “少年,我们让你接触诗歌、绘画、音乐,是为了让你的心灵填满高尚的情趣。这些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使你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理想会使人出众。”

  ……

  左手山川河流稻香、乡关家国故园,右手风雨如晦、时运与共。作为一个散文家和诗人,余光中先生没有过多缱绻于一个人情愫的浅吟低唱,而是自觉地不脱离于时代格局之外,用华夏子孙最能懂己的方式,来述说出中国人共同的价值取向:那是对跨越海峡的隔空传情,对同文同种的坚定不渝,对祖国统一的殷殷期盼。先生这种大情怀,博得梁实秋“成就之高,一时无两”的盛赞,更开创了当代台湾诗歌的新风格。

  先生用诗立嘱,亦是叶落归根的愿望——“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字里行间,满溢着对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无限期盼。愿有祖国的青泥覆盖在身,这份深刻的情感寄托,海峡那头的人们,尤其是上年纪的台湾老人,定然是心有戚戚然。在有生之年,没看到祖国统一,这是余光中的遗憾,但先生那不畏风高浪急的品德,不愿留白时代的思考,已是留给后来者的无尽财富;而改变先生在《乡愁》中惆怅的唏嘘,却也是我们的未竟事业。

  有哲学家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流上的桥梁。身在彼此两岸的大陆和台湾,要跨过中间“湍急河流”,就不仅要穿过余光中笔下那“一湾浅浅的海峡”,更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统一的大业。这是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本源所决定的,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不久前,“台湾2017代表字大选”结果日前揭晓,“茫”字以13%的得票率在52个候选字中胜出,成为台湾2017年度汉字。“茫”字背后,是台湾人民对未来发展处在“茫然”阶段的写实,年轻人更是尤甚。如果说,四十六年前,余光中在《乡愁》里的“茫”是对故乡的眷恋,那现在台湾的“茫”,则更显出实实在在的哀愁。

  茫,就要拨开迷雾,看清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就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国家统一的势头,任何人都阻挡不了,即便一些势力在政治企图下,极力地“去中国化”,鼓噪一些年轻人尾随他们的蝇营狗苟,但在历史的正道沧桑面前,这种企图终究是不被历史所接受,不被两岸人民所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更讲了掷地有声的“六个任何”: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中国的讲述,清楚明白,既彰显了反对“台独”的决心,更不给某些“麻烦制造国”以搅浑水的模糊空间。这样的自信,来自于民族之屹立,来自于国力之昌盛,更来自于两岸同胞的梦想同行。

  两岸早日实现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亦是余光中先生的长久期待——“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虽然成憾,但先生的诗情抒发,定有成真的那一日。游子余老,一路走好!(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谢伟锋)

责任编辑:杨丽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