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中青网评 >> 正文

中秋佳节,我们更应当有所“思”

发稿时间:2017-10-04 09:38:00 作者:谢伟锋 来源: 中国青年网

资料图

  时光流转,中秋已至。在此佳节之时,国人用“花”“好”“月”“圆”等美好的字眼来映照出自己的节日物语,其中无处不透露着应景的喜气。吃月饼,赏明月,聚亲朋,共出游,这些节日里的规定动作,已然是主流。不过,在此时,我们更应当有所“思” 。

  第一个“思”,是思人。“月是故乡明,人是家乡亲。”在中国的传统佳节日,人一定是最大又最暖的要素。不管是“每逢佳节倍思亲”,还是“洛阳亲友如相问”,由人支撑起来的亲情、友情乃至于爱情,都因为节日气氛烘托地倍加醇厚。当我们在中秋佳节中可以与亲朋团聚,有好友陪伴之时,也应当想到那些依然坚守在岗位上的劳动者——或是供水供电企业里的技术工人,或是驾驶着公交车的司机,更或是全体24小时保卫大家安全的人民警察……在中秋节中,他们在为更多人的方便出行、为更多人的阖家团聚以及为了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让渡出自己的假期,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节日坚守者的个人力量或许微不足道,但他们汇聚起来,带来的是我们假期里的惬意和安宁。这群节日里最可爱的人,我们应当对他们有所“思”,而这“思”,正是敬业与感恩。 

  第二个“思”,是思家。家,不啻是这个社会最小因子,却又是人格形成的最大基地。“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过节回家,是中华民族的历来传统,而这份传统,其内涵可谓深远。农耕时代的“父母在,不远游”变成了现代社会的“好男儿志在四方”,但时光荏苒中依旧不变的,是中国人在传统佳节中对家“虽千万里吾往矣”的思思念念。中秋佳节,老少齐聚,在这份温暖情愫中,既有和爸爸唠嗑、给妈妈洗碗的人间烟火之气,更是再一次感悟那份由故土萌发,并浸染到骨子里传统情怀——向善的处世法则、朴实的道德观念、纯粹的理想志向,这是我们最初从家这个地方带走的一片初心,更是我们对良好家风的温故知新。而在中秋佳节里,不管身在何处,都阻拦不了我们的家思,这“思”,更是一份传统与继承。 

  第三个“思”,是思国。中秋佳节,或是坐着时速350的复兴号归心似箭,或是用全民普及的智能手机亲情连线,亦或是好友聚餐的大快朵颐,很多人或许没有思考到,这些节日里的幸福“小确幸”,正是国家富强的综合体现。获得感与幸福感,在更深层的本意上,是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直接对接,“古今兴盛,皆成于实。”当今世界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太平盛世,中东国家的长年战火,东欧地区的对垒屯兵,半岛危机的警报连连……当这些他国镜像出现在我们中秋团聚时所收看的电视节目中,大都是被当做了谈资。但殊不知,和平和安宁,绝不是唾手可得的,它的基本支撑面,必定是一个强大到别人不敢觊觎的祖国。“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2012年11月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就指出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这份“命运共同体”的语境,在享受中秋佳节天伦之乐时,叮嘱我们不忘对国家之“思”,这“思”,更当是富强与复兴。 

  中秋佳节,我们更应当有所“思”。这个思,是情怀在心,更是担当在肩。它不是无的放矢的发散体,而是脚踏实地的真命题。譬如中秋佳节这般的传统文化载体,正是在老祖宗一代又代的“有所思”中,才不断积累出当下的优良传统和文化沉淀。我们此时的“思”,更是为这个佳节注入新的内涵,形成新的常态。这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有的放“思”,宛如中秋佳节里的一轮皓月当空,皎洁千里,照亮前路。(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谢伟锋) 

责任编辑:姚春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