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中青网评 >> 正文

不宜盲目追求提前摘桃的“人生抢跑”

发稿时间:2017-09-13 08:57:00 作者:肖明君 来源: 中国青年网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在“神童上大学”一途上,不断有更低龄的新人把前人“拍到沙滩上”,延续传奇,并成为每个开学季少不了的“奇观”。连续两年参加高考的河南商丘10岁女孩张易文最终以352分的分数被商丘工学院录取,为大学专科三年制。10岁的张易文,在一群人高马大的“同学”的簇拥下,参加新生报到、练习军训动作……

  体量上不融入的视觉差,年龄断层可能造成的疏离感,不免让孩子产生“恐高”与“孤寒”,也让人们禁不住再次质疑:低龄大学生,是一种合理的人生进阶吗?

  在强调多元突出个性的年代,教育方式的选择也要给未来的多种可能性预留空间。因此,即便教育部发话“私塾违法”,对于高校闪身而过的神童和坚持家庭课堂的家长,也给予了应有的空间和极大的包容认可。

  然而,当低龄大学生越来越多,年纪越来越小,更多的人为这条很多家长趋之若鹜的求学路捏了一把汗。低龄大学生的存在,不是为了证明什么“奇迹”,而是孩子学识和心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合理选择,是在高中知识融会贯通而向大学求知的自然过度;家长选择私塾教育,不是非要证明“自家的孩子是神童”,而是给孩子传道授业解惑中,真正交给孩子受用的知识,提升孩子安身立命、创新创造的能力。10岁的大学生张易文,不是为了表明“绝无仅有”,而是一个正常孩子不同常人的人生选择,只不过这个选择中过多地闪烁着父母的影子。

  张民弢对女儿给予很大希望。张民弢希望女儿3年以后能够凭借突出的成绩获得报考研究生的资格,如果没有获得资格的话,希望可以专升本,本科毕业后能够考取硕士研究生。“可以的话,希望她能读到博士。”一个“步步精心”的全套人生都在这里了,看起来就像精准的机械模块和构件嵌套,环环相扣。父母意志主导下,如此精准的人生投放里显现着家长的寄予厚望,透露出家长“不想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感,也多少释放出“做一个抢跑者”的颟顸气息。

  在这个张易文版的“未来规划”里,我们看到了“学习-升学”的主线贯穿,却也希望不要缺失对孩子“成长”的点滴顾及。毕竟孩子的未来不仅仅是学历的不断拉长,其中更包含着人格塑造、性情管理、心理引导、社会融入、生命感知等等重大的“成长命题”。而这些都离不开日常生活的点滴。张易文的室友都是比她大10岁的大姐姐,入学后大家表示“会好好照顾她”,学校也表示会照顾她。但这些照顾除了本身说明心智上的不对称,还提出一个生活相处问题:都在一个屋檐下,成人话题的少儿不宜怎么处理?学校可以尽可能照顾孩子的日常需求,但整个教育环境却是成人级别的设定,体育、科研等等,她都会被区别对待。说到底,没有同龄相惜的伙伴,没有情商匹配的课程,那就等于和周围没有了对话,没有了社会参照,孩子在成人世界里难免会产生孤独。

  有人说,对于超常儿童就应该“特事特办”,不然就是对人才的扼杀。然而,这种“主流观点”却陷于被“培养人才”的教育单一功能论套牢的危险中。当下,社会正慢慢度过人才短缺的年代,教育也正经历从“育才”向“育人”的转变。培养一个健全的孩子,比“拔高”一个神童更接近教育的初衷。在价值排序上,“人”比“人才”应该更靠前,“人”比“神人”更靠谱。即便单论创造性,一个人的志趣、协作和包容精神,一般也会比智商超群因素更容易出成果,更容易获得幸福感。更何况,人生的成功,绝非成绩耀眼就能决定,若只有学历上的单兵突进,也就难免会有日后的遗憾。

  说到底,我们希望众多的“张易文”小朋友们都能够一帆风顺、前程似锦。但也希望家长们懂得,智力上可以有“神童”,但是长大却要一份慢慢变老的耐心。不能让养育的焦虑成为家长意志代入的合理借口,在为孩子决定人生道路前,多听听他们自己的想法和心声,多留给他们自己一些自主选择权。毕竟,学习不是打小怪兽的通关升级游戏,而获得感,也并不来自提前摘桃的人生抢跑。(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肖明君)

责任编辑:杨丽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