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五四运动96周年“肩负时代新使命 传播青春正能量”系列评论⑥
不少人感叹在商品经济浪潮中,物欲取代了精神、利益掩盖了理想,尤其作为“时代晴雨表”的青年人,受社会氛围的影响更大。有的人将现在的青年与80年代的青年相对比,认为过去是理想奔腾、现在则精致利己。不少人认为今天的青年人,受到官僚文化和资本市场的双重影响,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都更为世俗,缺乏理想。揆诸现实,这些观点不无道理,也描摹出了一定现实状况。但是,青年在新时期呈现的新特点,却在不断撼动着类似观点的言说基础。
理想,只有基于现实才能对世界产生真正的关怀。虚空无物的是空想,脱离实际的是幻想,它们往往只能产出神话故事。而历史不断教训我们,抱着乌托邦的想法去实践,常给社会造成深重灾难。成长于市场经济、全球竞争中的青年,更为现实是毋庸置疑的。理想之于今天的青年确实有所不同,是彼岸,是灯塔,是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的意念,即使彼岸遥远、光线微弱,但从未真正消弭。复旦大学前任校长杨玉良曾勉励他的学生们,好的理想主义者一定也是现实主义者,他们在现实中碰壁了、疲惫了,还能回到理想的精神家园中休养生息,从而长远维护理想,获得坚持的动力。空有理想而不接现实,理想一旦破灭,反而会沦为彻底的犬儒。
价值理念的“世俗”换句话说也是更接地气。今天的青年在生活中,记日记的少了、发微信的多了;读文学的少了、谈创业的多了;思辩哲学的少了、探讨技术的多了。思辨和伦理矫正人心的作用不可或缺,但坐而论不如起而行的实干精神却能解决发展的主要矛盾。同样,在科研中,主观臆断的少了、精确测定的多了;在实践中,循规蹈矩的少了,批判创新的多了。在小气候里或许会产生碰撞与不和谐,在大环境下给发展带来的推动却不可估量。
不是只有风花雪月才叫理想,理想不妨是从泥土中生发出来的。搭建起外卖网络平台的IT翘楚,也曾是夜间打完游戏想有人送饭上门的学生。有的青年一毕业就参与纪检大案要案的查办,对纪检监察工作总结经验、凝练模板供同志借鉴提效,为反腐败斗争立下功劳。有的青年从高等学府毕业,主动请缨去“艾滋病村”工作,一扎下根就是六七年,无怨无悔。跟老乡挽起裤腿下田地干农活、带领村民修公路的年轻村支书,可能毕业于清华北大。用电子商务对接城乡、通过移动客户端将先进教育理念和授课方法带入山区小学的公益创业者,可能留学于哈佛耶鲁。除了公共情怀的理想,还有什么能够支撑这样的“非理性抉择”?
理想不只是仰望星空,也是扎根大地。青年像种子,唯有扎根土壤、耐心灌溉,在广袤大地上经历长久磨练,才能破土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如果今天嫌环境不好就搬个家,明天嫌土壤不肥就挪个窝,种子就永远不能发芽,理想也永远难以实现。青年人需要把已经呈现出的扎根力大大发扬起来,为自己正名、为时代正音,在踏实努力之中反思创新。
理想来自于现实,也能够相容于现实,是真实世界中难得一见又切实可见的珍物。它是千万次科学实验中最成功的一次成果,它是经年累月的苦练后指尖淌出的琴音,它是成长于六千多米海拔、承受早晚45度温差的高原植物,它也是探求真理的学者产生灵感的电光火石之一瞬。理想不是花架子,青年人必须了解真国情、砥砺真功夫才配称拥有理想。而要进一步实现理想,则更要青年人理论上练内功,工作中干实事,锻炼过硬的政治素质、精湛的业务能力、扎实的学识功底,化身为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零部件,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历程中。
(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杨诗哲)
纪念五四运动96周年“肩负时代新使命 传播青春正能量”系列评论: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