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市静安区发布《静安区教育局关于2014年本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从今年起,静安区各公办小学将开始建立对口入学新生数据库,静安区每户地址五年内只享有一次同校对口的入学机会。这项规定被称为"最严入学新政"。专家认为,此举有助于抑制为了入学而买学区房挂户口、一入学就将房子出手的学区房炒卖现象。(北京青年报4月21日)
毫无疑问,沪"最严入学新政"对占房择校而言,的确大大降低了择校的人数和几率。也就是理论上或者表面上看,短期内,由于学区房择校的含金量降低,人们炒学区房的激情和几率都会下降,这样,择校生或者择校几率的降低,更有利于就近入学新政的顺利实施,进而对教育公平而言,就更近了一步。
但仔细分析,这可能仅是一厢情愿的事情。
众所周知,许多家长之所以挤破头的买学区房,哪怕是高的离谱价格,也在所不惜,关键原因就是总体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稀缺,而且分布不平衡。具体到某一所优质的学校而言,由于就近入学的原则,就以往而言,每个学区房户口就意味着每年有可能就是一个学位名额。但现在,沪"最严入学新政"则把这种可能的学位名额,降到了五年才有一个,也就是学区房在一定时间内占有学位名额减少了。
一方面是优质学位总需求量的不减,一方面却是学区房可获得学位的名额大幅减少。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好比是一个企业生产的A商品,社会需求不变,但企业产出能力却大幅降低了,那么根据供求关系原理,A商品的价格必然大幅增加。现在,A商品就相当于上海市静安区相关优质学校的学位,学位价格大涨,与此具有高度正向等价关系的学区房价格焉有不涨之理。有利润就有投机。进而炒这些学区房的人岂不更加趋之若鹜,只不过,炒作的频率可能较以往低些,但价格绝不会低,利润绝不会少。
如此,所谓的上海市静安区"最严入学新政"可以减少学区房炒作,长远看完全就是一个美好的幻想罢了。更重要的是,对此前一些拼不了权,但咬咬牙还可拼一下房的相对不太富裕家庭来说,这还是一条出路。但现在,学区房因"最严入学新政"价格变得更高、更离谱,一些相对不富裕的家庭可能因此被挤出了拼房的行列,剩下的,就可能是真正富裕和有权阶层。
也就是说,此次沪"最严入学新政"的最终后果,短期看表面上减少了拼房入学的可能,但长期看这种减少实质是以无钱无权的弱势或次弱势群体的退出为代价的,真正能够参与拼房择校的,就是真正的有权有钱阶层。如此,某种程度上,优质学校岂不进一步成了权钱阶层的独享资源。与严格的均衡教育和公平教育而言,这就是一种负能量和伤害。
况且就眼前看,一个常识是,学区房里的住户,理论上随时都可能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法律规定的任何一个公民可享有的自由权利,任何人不得干涉,而依附于此的孩子在就近入学的大原则下,每年度都有入学的可能和权力,如此,只有部门政策级别的"最严入学新政"却要求五年内只有一次,依据何在,进而法律效力又何在?如果有人较劲,要为这样的权力打官司,"最严入学新政"相关制定部门和学校又如何自处和应对?而在优质学位名额极度稀缺的情况下,为此大动干戈的可能不是没有,有关方面应该未雨绸缪。
由此可见,所谓的"最严入学新政",本身效力和效果如何,有待观察。退一步讲,从长远看即便可行,但也降不了学区房价,而且还以实质的损害均衡教育和公平教育为代价。因此,促进教育公平,最根本的途径,还是要做强做大国人可享受的教育资源"蛋糕",才是正确方法。至于所谓的就近入学、"最严入学新政"等,本质上都是"堵"的短期权宜之计。(余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