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婧
今年以来,阿里巴巴、京东商城、新浪微博、猎豹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科技企业纷纷计划赴美上市,预计今年在美登陆资本市场的中国企业数量或达30家,创下近3年以来的新高。专家认为,中国企业为何要舍近求远,对海外上市如此热衷呢?A股是否该反思?(4月9日《人民日报》)
在境内上市,还是到境外上市,尽管有企业自身战略的考量,比如,境外上市可以延伸企业触角,募资外币、外汇资金,可以起到境外广告作用,促进企业的国际化战略。然而,我们不得不面临的尴尬,一方面,境外上市的中企绝大多数并不是国际化的成功代表;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货币自由兑换的背景下,募资外币、外汇资金,对企业自身来说也并非那么重要。所以,对热衷境外上市的绝大多数中企来说,只不过是无奈之下对国内资本市场的用脚投票而已。
优质的中企,赚钱在国内,境外上市之后的分红却给了国外,一方面,庞大的民间富余资金只能依然沉睡,截至2013年11月末,我国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就高达102.7万亿元,仅个人存款就高达45.2万亿元,降低了资本利用效率,既不利于增加人民财产性收入,也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境外上市之后的巨额融资,流回国内,又导致国内面临更大的通胀压力,给经济决策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最重要的是,没有优质的企业进入国内资本市场,就会让国内资本市场依然一潭死水,恶性循环。
在我国经济发展对外资的依赖度降低之后,国内的资本市场依然不能成为优质中企、创新中企融资的主要渠道,只能说是国内资本市场的悲哀。专家在比较中美资本市场中,已经指出了原因所在,在政策层面,是因为A股市场限制了中外合资企业;在实操层面,是因为现有的发行上市体制对大量创新型、高成长企业缺乏包容力;在融资效果层面,是因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恶性循环,导致企业融资效率低下。至于措施,反复提的几点,也几乎已经人尽皆知了。
资本市场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而优质的上市公司则是资本市场的“生命线”。看着中企热衷境外上市,媒体在不断反思,社会在不断呼唤改革。然而,结果是却是“处江湖之远”者焦虑万分,“居庙堂之高”者却毫不着急,热倡了几年的“国际板”至今没有落地,大力推进的“注册制”改革也进展不大,即使一些技术性改革措施也总是磕磕盼盼。臣民着急,是因为和自己的利益和命运息息相关,“太监”不急,这是因为他们稳稳当着官、吃着皇粮。
关于改革,我们总是强调要解放思想,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其他一切文明成果。但到落实的时候,“中国国情特殊”却成了万能的借口,不是勇于改掉阻碍发展和进步的某些中国特色,而是非要弄出中国特色改革。结果,转了一大圈,就等着那个说破皇帝什么都没穿的小孩了。中企热衷境外上市,其实还不用上升到判定是否是“文明成果”的高度,只是要不要承认美国资本市场设计是不是比我们更好、要不要学习的问题。
如果承认美国资本市场设计比我国目前的好,那为什么不学呢?担心水土不服要交学费?中国在改革发展中交的学费还少吗?还害怕再交一次学费吗?邓小平说早就说过:“股票市场若不成功可以关掉,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 关于资本市场改革,邓小平的这一方法论,今天仍然适用。不缺路径缺决心,推进改革,百姓着急不顶用,关键是要如何让“太监”们也着急起来。
在今年的“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强调对于改革,“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对中企热衷境外上市的现象,依然停留在反思层面、停留在提醒中企“做足功课、入乡随俗”的层面,如何让人看得到壮士断腕的决心?问题出现了,对症下药,抓紧改革,这是唯一的出路。那么,什么时候大量中企不再舍近求远,可以直接在A股市场上市,就不仅是可以让国内投资者分享企业发展红利的好处了,对中企的国际化战略本身就是最大的帮助。 (郭文婧)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