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评论 > 图片头条 >>  正文

实习生不是包身工

中青网评

发稿时间:2018-08-09 08:35: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作者:邓海建

网络图

  寒暑假一到,不少单位就会“满满地坐着实习生”。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校学习和岗位实习,是每个职场新鲜人的必由之路。尤其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让顶岗实习成为学生毕业之前的必修课。

  不过,“实习季”的套路故事,总是说也说不完:比如据称知名金融机构实习要“付费内推”,甚至由此滋生出了专业中介企业;比如个别学校受利益驱动,以实习名义将学生送到工厂充当廉价劳动力……专业是机械数控加工,学校却强制让去广东的电子厂实习4个月,不实习不给毕业证。近日,陕西航空技师学院机械数控加工专业的300名大二学生遭遇了这样的事情。再往前看,今年年初,山东某高校学生在社交平台发出一封“求助信”,信中反映“被学校强迫实习”“一天要干13个小时”“不实习没有毕业证”等问题。

  类似事件,不胜枚举。一句话,母校当掮客,学生成猪崽,在顶岗实习的遮羞布之下,完成了江湖味儿十足的市侩交易。

  实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道理无需多言,在大国重器的当下,匠人精神的培养,恐怕当真需要向类似日本的“秋山学校”等学习。只有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在岗位上磨砺心性、在岗位上增益技能,才能从间接经验的获得者成长为直接经验的劳动者。《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的“2+1”教育模式,强调了带薪对口实习12个月的重要性。早在2006年5月,河北师范大学在全国率先实施“顶岗实习”工程。不同于普通实习实训,顶岗实习需要完全履行其岗位的全部职责。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意味着顶岗实习的实习生就是完全劳动力。这就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实习生的权益靠谁保障?二是校企合作凭什么不至跑偏?

  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来自教育部去年的数据称,全国共有职业院校1.23万所,开设近千个专业、近10万个专业点年招生930.78万人,在校生2680.21万人,中职、高职教育分别占中国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数千万的职校生,在劳动力价格日渐飙升的当下、在产业成本压力不断传导的今天,一旦监管乏力、执行跑偏,很容易成为少数人“发家致富”的一块肥肉。可以肯定的是,几乎每起强制实习、违规实习事件里,都有圈钱勾兑的魅影闪现。为解决这个问题,2016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它是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的“升级版”,对于规范职校学生的实习活动、保障学生实习期间的各方面权益设定了不少硬杠杠。不过,徒法难以自行,新规出台后,实习乱象在地方职业院校层面似乎并无特别大的改观。

  “实习套利”的乱象之所以难以根治,说到底,原因有三:一是职能部门对实习审批等监管牛栏关猫,不知情、不提醒、不惩戒,等到出事儿了才后知后觉;二是没有严厉的惩戒措施,实习乱象对校方来说始终是高收益低风险;三是企业用工制度混乱,对于实习生使用流程等缺乏纪律和规矩。几相结合,一路绿灯,“挟毕业证以令实习生”的校方,就不费吹灰之力将实习生COSPLAY成了包身工。

  道德诘责是无力的,舆论追问是有限的,利剑高悬的制度方能保障实习生合法权益。在这个问题上,最简单的“处方”就是——统一实习的格式规范,告知每个实习生权益申诉渠道,并对校企勾结的乱实习“一票否决”或课以重罚。只有当违规成本大于收益的时候,起码使唤实习生的野心才会掂量掂量。

  不祭出“停止招生”等利剑,怎么彰显捍卫实习生权益的态度呢?一声吼之后,就得“该出手”!(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邓海建)

责任编辑:王凤标
 
版权声明: 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