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名家专栏 >> 正文

周绍杰: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发稿时间:2016-01-07 11:20: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2014年,中国的人均GDP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已经达到12880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3.6%,相当于日本的34.4%。对于一个拥有13.7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中国从改革开放至今所取得的成绩无疑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从人均收入水平的国际比较来看,中国正经历一个从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向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的转型过程。这也是中国经济新常态发展的最大背景。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上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概念。201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2016年五大任务,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需要指出的是,中央提出的供给侧改革与美国80年代基于里根经济学的经济改革无论从背景和实现目标都有很大差别,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也就是说,我们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简单照搬国际经验,必须立足于中国发展的实际,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突出性结构性问题,从而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的增长奠定基础。

  中央提出“新常态”的发展阶段判断的一个重要背景是自2011年以来的经济增长速度的持续下滑。对于阶段性的经济增速下滑,有必要从一个长期比较的视角进行分析。1978年以来,阶段性的经济增速下滑先后经历三次:第一次是1984-1990年期间,6年下滑了11.4个百分点,对应了经济改革从农村部门转到城市部门这一阶段;第二次是1992-1999年,7年下滑6.6个百分点,对应我国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这一轮的阶段性经济增速下滑实际上是以2007年的经济增速高点为开始,到2015年的8年时间下滑了6.4个百分点。所以,从历史的比较来看,这一轮经济增速下滑无论是程度还是下滑持续时间并不比前两次更加严重。总体来看,这一轮的经济增速下滑,既有2008年以后全球金融危机的国际背景,也有国内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国内背景。从这三次经济增速的阶段性下滑的经验来看,只要高点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12%,之后必然经历一个时间比较长、增速下滑比较深的经济增速下调阶段。

  从“十一五”和“十二五”两个时期的季度经济增速来看,“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波动性比较大。但是,“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基本上还是比较稳定的,但是趋势性下滑也是非常明显的,也凸显了当前经济结构性问题。衡量宏观经济以及经济结构的另外一个重要指标是PPI(即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基本上从2012年2月,中国的PPI指数已经连续45个月是负数,表明工业品出厂价格已经出现比较严重的通缩现象,时间之长是比较罕见的,这也表明工业部门的确面临深刻的结构性问题。

  其它的经济指标也同样表明当前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首先,经济增长的投资驱动性特征在“十二五”期间仍旧显著,2010-2014年期间投资率是44.5左右,仍然是世界上投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其次,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明显下滑,从2010年12%已经下滑到今年1-11月为6.1%。第三,国有企业效益下滑显著,2015年1-11月央企利润比去年同期的水平下降9.5%,地方国有企业同样是下降的。第四,净出口总值增速明显下降,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比去年同期下降8%。第五,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速度较高,但是现在已经放缓,增长率从2008年的22%,下降到2011年的17%,2014年进一步下降到12%,今年是估计为下降到10-11%之间。尽管这个指标高于GDP增长率,但是,增速的下降也表明消费驱动经济增长的动能在弱化。这几年由于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在未来两三年有可能面临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也会下滑,从而会重新反映到消费品市场。

  这些经济指标也表明我国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我国经济当前面临“供给失灵”:一方面,制造业上游产业的“僵尸企业”现象比较严重,另一方面,国内经济不能满足居民的有效需求的转换。为什么推行结构性改革?当前我国经济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需求端的结构性变化,远远没有比供给端变化显著。首先,作为需求端的一部分,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重2010-2014期间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其次,居民消费需求从2010年的35.9%上升到2014年37.7%,增加了不到两个百分点。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的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是全世界最低,全世界平均这个值差不多是60%多,我国现在40%都不到。第三,总供给侧来看,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2010年44%上升到2015年前三季度51%,表明供给侧的结构变化还是非常明显的。从长远来看,中国经济的需求结构将体现为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也将进一步提高。这种结构性变化是中国经济长期的变化趋势。

  “十三五”期间,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大致可以体现为“三个降低、三个提高、两个防范”。三个降低包括,第一个降低是房地产部门的库存降低,第二个降低是制造业上游产业的产能过剩,第三个降低是企业成本降低,主要是税负和利息负担。三个提高包括:第一个提高是投资效率的提高;第二提高是提高有效供给,满足居民消费需求模式转换;第三个提高是提高创新能力。两个防范是: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

  从长期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长期趋势的需要。中国的城镇化率城镇化率2014年达到55%,预计到2030年达到70%左右。这个阶段涉及到2亿人口从农村进入到城市,我国现在流动人口基本上是2.5亿左右。因此,我国在未来的15年内要面临4.5亿的人口城镇化问题。总体而言,在城镇化的推动下,经济结构不仅是“十三五”时期的重大任务,“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发展都要面对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经济结构调整对中国是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必要条件。

  (作者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李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