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经典品读 >> 正文

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实践样本——评《西南地区扶贫实践研究》

发稿时间:2025-10-27 16:04: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西南地区集边疆、民族、山区、生态脆弱区于一体,其贫困治理既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命题,更是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治理效能的试金石。冯朝睿教授撰著的《西南地区扶贫实践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以制度分析为经纬,穿透“地理决定论”的迷雾,揭示了制度优势如何转化为治理效能。这部著作不仅是一部区域减贫的实证研究,更构建了理解中国制度优势转化的“西南范式”,为发展中国家突破贫困陷阱提供了理论镜鉴。

  作者通过政策过程理论框架,解构了制度效能释放的“三重机制”。其一,中央统筹与地方创新的协同机制。中央“六个精准”顶层设计与西南“一族一策”“一村一品”等“在地化”创新形成共振。其二,资源整合与精准滴灌的传导机制。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等制度设计打破了区域发展壁垒,形成“东部技术+西南资源”“市场资本+政府引导”的优势互补。第三,治理重构的迭代机制。西南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技术工具的使用,实现了贫困识别的精准化,彰显了制度优势与技术革命的深度融合。

  该书在主体性维度,打破了“政府—市场”的二元对立。西南扶贫中“五级书记抓扶贫”构建了党政主导、多元共治的治理网络:基层党组织发挥“政治势能”穿透科层壁垒,龙头企业提供市场通道,合作社培育内生能力,形成了新型治理生态。在发展观维度,实现了从“经济增长优先”到“权利公平优先”的范式转换。作者通过教育扶贫阻断代际贫困、易地搬迁重塑发展机会等案例,论证了制度优势如何将“机会公平”具象化为住房保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可感知的民生改善。在方法论维度,开创了“多元协同治理”的“中国方案”。西南多民族、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使得扶贫实践发展出“差异化政策包”“动态调整机制”等弹性治理工具。这种“复杂适应系统”思维,为全球后发地区提供了应对“多重贫困陷阱”的东方智慧。

  该书创新性地构建了自主的减贫分析框架。“制度—能力—效能”的分析框架,将制度优势解构为“政治势能转化力”“资源动员整合力”“政策执行穿透力”的三维结构,并通过西南扶贫效能的量化评估,验证了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的动态路径。这种框架弥补了传统减贫研究重个案轻系统的缺陷,同时提炼了“中国之治”的底层逻辑。

  回望中国的脱贫攻坚实践,《西南地区扶贫实践研究》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历史,更在于启迪未来。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如何将脱贫攻坚中淬炼的制度效能转化为共同富裕的治理动能?作者系统阐述的在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指引下提出的政策层、执行层、效果层三个维度的精准减贫策略,为制度优势的持续转化提供了具体方向。这部著作既是理解“中国之治”的密钥,更是探索人类减贫文明新形态的思想火种——当制度优势与人民主体性深度结合时,任何看似不可逾越的贫困陷阱都将化为发展的阶梯。(席恒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杨宇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