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新时代共产党员修养资鉴
作 者:闫何清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9月
ISBN:978-7-5115-6765-5
内容介绍
著作以讨论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方法为重点,共分七章,分别阐述了党员修养的基本内涵和共产党员修养的必要性、原理途径、基本内容、传统借鉴、主要方法、修养结果的评价等内容。力求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说明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方法的理论根据;以习近平党建思想为指引,阐释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要求、方向和根本遵循;从社会发展、党的建设、个体成长等相结合当中,探寻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规律性认识;从传统优秀修养文化现代化的视角,提出了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具体方法。
目 录
第一章 政党及党员修养概说
第一节 政党
第二节 党员修养
第三节 共产党
第四节 共产党员修养
第二章 共产党员修养的必要性
第一节 事业发展的需要
第二节 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
第三节 党的建设的需要
第四节 党员成长的需要
第三章 共产党员修养的原理及途径
第一节 人的后天养成阶梯
第二节 理论修养与党性修养相结合
第三节 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实践统一
第四节 严肃充分的党内政治生活
第五节 主观努力与社会环境相作用
第四章 共产党员修养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政治修养
第二节 理论修养
第三节 道德修养
第四节 纪律修养
第五节 能力素质修养
第五章 共产党员修养的传统借鉴
第一节 要真诚
第二节 要明强
第三节 要坚忍
第四节 要勤廉
第五节 要谦敬
第六节 要达观
第六章 共产党员修养的主要方法
第一节 主一与笃定
第二节 自省与他议
第三节 希贤与自比
第四节 对冲与反制
第五节 历练与总结
第六节 自格与习惯
第七章 共产党员党性的评价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员标准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党员标准的本质特点
第三节 党员党性的多元评价
部分内容
人的后天养成阶梯(节选)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欧阳修·诲学说》)就是说,虽然玉不琢不成器,但玉本质上就是玉,即使没有琢磨成美器,仍不失其为玉,而人的习性则很容易随着外界而改变,人如果不学就不懂得大道,就很可能跌入卑俗之列。这里的学,不只是学习知识,更是人的修养。而人的成长和修养是有着一些基本规律的,共产党员的修养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具体规律,但也符合人之养成的一般性规律。
首先,人是在遗传禀赋基础上后天养成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体人的基本属性体现着他之前人类进化的结果,他的社会特性则是在其后天生活中养成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见,他并不认为自己是天生“圣人”,而是经过一生的学习修养,才日渐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荀子《劝学》谈到后天学养对人的重要性时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还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也就是说,一方面要慎重选择“交往圈”,多多“就士崇圣”,以便日“近中正”;另一方面要多加学习、省醒和磨练,以便达到深明道理而行为无过的地步。孟子也认为圣贤本无种,人人可以做成,无论起点如何,只要努力人皆可以为尧舜。当然,其过程并非探囊取物那么容易,而是要经过艰苦的锻炼过程,也即“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章句下选》)。所以,“天资美不足为功,惟矫恶为善,矫惰为勤,方是为功”(《张载·气质》),也就是说,一个人天资好并不值得夸耀,只有去恶向善,戒懒为勤,有效改造自我,才算得上人中英雄。
其次,人的后天修养具有渐进性、阶梯性。就大的路径、过程来说,中国古代儒家总结了从认知到成长和成功实践的基本路径,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格物认识道理开始,经由以道自新,做到心正、意诚、身修,再以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为人成长成功的大体途径。当然,具体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各环节不仅相互交错、混合,而且齐、治、平本身也是格、知、正、诚的过程,格、致、正、诚、修、齐、治、平是个首尾衔接、循环发展的过程,也是个一代代接续实行的过程。
第三,人修养的过程充满着付出和自觉。上面总结的中国传统儒家的修炼历程,一般不是自发地实现而是需要人的自觉努力。《礼记》讲:“如琢如磨”者,自修也,并说自新是家、国、人的本命,故君子于自新上无所不用其极。现实中人的成长成功往往不是直线性的,而是一个充满困惑、犹疑甚至反复的过程,而且也不总是那么从容地让人从头到尾慢慢地来,往往是不得不在百般忙碌当中自我秉持,甚至在困厄重创里自我抚伤悟练,即司马迁所谓“《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无论传统儒家的这些修养路径是否完全科学,它的确说明人的后天养成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需要很多条件和努力。比如,需要个体自觉启动和追求,没有发自内心的对真理和人生价值的主动追求,就无从谈起自我修养;需要有效的自我控制,调控自己循道而思、而行,否则随性而为,难以自改,终不能自新;需要付出牺牲,人我之际,公私之间,危亡关头,身仁取舍,无不是考验甚至是牺牲,如果不能选对、做对、坚持好,则终究脱不了一个卑俗我,甚至前功尽弃、“英名尽毁”。可见,一个人的修养,有些像制作珍贵玉器一样,需要耐心和不懈的雕琢和打磨,而且要竭尽心力、小心翼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管是否意识到,其实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产品”或“成果”正是他自己,其他学问、事业、家庭都是他自己的反映。
第四,人的后天养成是社会化与反化社会的统一。一方面,人的后天养成、一般意义上人的修养,简单说,是个体从出生逐渐成长为一个,至少对社会有相对客观正确认知的、符合社会道德法律等要求的、具有社会可接受的行为习惯和能力的成年人。这个过程和结果,就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另一方面,人的后天养成和修养过程,也总是一个反作用于社会的过程。他要学习知识、和人切磋道理,就会与人发生信息交流;他要践行他认定的道理、追求他认定的理想,就会构成整个社会实践的一部分、一个环节,如果他处于领导地位,还可能在一定范围内较大地影响社会发展的面貌。这就是个人对社会的“反化”。不存在在个人生活之外的、社会发展实践之外的个人养成与修养,人的生成及修养本身就是个体生命存续的过程、是社会中复杂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这过程中自己受到影响,也会影响他人和社会,我们说党风带动政风和社会风气,党员干部乃是净化风气的“头雁”,也正是这个道理。总之,生成是人生必须的历程,修养是人提升自己、改变世界的内在需要,这其中的基本道理与党员修养的道理是相通的。
对冲与反制(节选)
恩格斯曾说:“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认识和运用规律是人得以有效改造自然的独特之处,也是人进行主观改造的独特之处,更是共产党人进行党性修养的独特之处。人既是社会的也是自然的,认识自身的特点、秉性、优缺点,有针对性地加以锻炼,是人认识和运用规律改造世界的一部分,而这里就要用到对冲和反制两种方法。
一、对冲之法
对冲法是一种在自我清醒认识基础上的补缺之法,是对自己在修养等方面越是缺乏的、短板的就越大力弥补,自己越是应做而不愿做的事情,就越坚持去做,勉强去做,增益其所不能,这本质上是一种进攻性修炼。荀子在讨论治气养心之术时提出,一个人“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医之以易良;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刦之以师友;怠慢僄弃,则之炤以祸灾;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曾国藩也强调人要有自我对冲克制的功夫,提出“知己之过失,即自为承认之地,改去毫无吝惜之心。此最难事。豪杰之所以为豪杰,圣贤之所以为圣贤,全是此等处磊落过人”,建议“不惯早起,强之未明即起。不惯庄敬,强之祭祀斋戒。不惯劳苦,强之与士卒同甘苦,强之勤劳不倦。不惯有恒,强之贞恒”,以便矫其所枉、增其所不能。今人也有解释儒家对冲修炼的方法说:“浮当矫之以实,褊当矫之以宽,执当矫之以圆,傲当矫之以谦,肆当矫之以谨,奢当矫之以俭,忍当矫之以慈,贪当矫之以廉,私当矫之以公;放言当矫之以缄默,好动当矫之以镇静,粗率当矫之以细密,躁急当矫之以和缓,怠隋当矫之以精勤,刚暴当矫之以温柔,浅露当矫之以沉潜,溪刻当矫之以浑厚”。这些都是教人针对心志、秉性、情趣、作风等方面的弊端,进行冲和平抑,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
党员干部通过对冲法加强党性修养,就是要自觉对照党中央和党章党规对党员的要求,查缺补漏、扶弱纠偏。如理论匮乏的,要强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领会;理想目标上迷茫的,要加强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问题的研究,认识人类社会和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坚定理想信念;政治上犹疑的,要强化意识形态观念,增强政治意识和政治敏感性,旗帜鲜明讲政治;利义上纠结的,要深化对利义关系的了解,正确认识财富,培养共产党人的利义观,克服极端利己主义和贪腐观念;权力上迷恋的,要全面理解共产党人的权力理论和我们党执政的本质,树立正确权力观,坚持权力乃为民服务的责任义务的观念,形成做大事而非做大官的追求;纪律上松懈的,要深入学习党章党规党纪,了解近年来党查处的违反党纪国法的反面案例,汲取反面教训,提高纪律意识;性格、作风、本领等方面有欠缺的,也要扬长补短,努力使自己完善起来。因为工作是人自己的镜子,越是完善的人,越可能做出完善的工作,越是非凡的人,越可能做出非凡的事功。
习近平总书记也特别强调,党员干部要善于“强己所难”,提高修养和为民服务水平。比如对于党员干部中的“软骨病”,他强调要补足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对于党员干部当中存在的不负责任、放弃原则、见风使舵等好人主义和机会主义现象,他强调党的干部必须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
对冲方法的根本还在于自身内在的“主一”和把持。“有德之容深沉凝重,内充然有余,外阒然无迹。若面目都是精神,即不出诸口,而漏泄已多矣,毕竟是养得浮浅。譬之无量人,一杯酒便达于面目”(吕坤·《呻吟语·修身》)。运用对冲方法的前提是,对党组织关于党的建设、党员修养的标准要求有清楚的了解,对自己有较为全面清醒的认识,前面我们讲的反省、他议等方法,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帮助我们认清自己。在明确标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就要用对冲的办法来改善自我。当然,学习党员修养要求、认识自我和对冲改善的过程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织,循环递进的。
二、反制之法
反制法,主要是指面对环境和处境的变化,对自我进行反向调节,以便始终能够坚持实事求是和党性觉悟,避免因顺境或逆境而动摇党的初心、影响党性。它主张“以患难时,心居安乐;以贫贱时,心居富贵;以屈局时,心居广大,则无往而不泰然。以渊谷视康庄,以疾病视强健,以不测视无事,则无往而不安稳”(吕坤·《呻吟语·人情》);教人们对处境和心境进行自觉的调节和反制,在事业胜利、形势大好,个人“时来运转”、“春风得意”的时候,制之以平淡之心、警醒之意,求得时时清醒,保持初我,避免由盛兴坠入颓奢;在事业遭遇挫折、面临危机,个人遭遇凝滞困顿、挫折不幸的时候,制之以豁达乐观之气、坚韧不拔之志,求得百折不回、坚持前行的精神勇气。
这些结合外在处境治理自我意识、心情、志趣的方法,类似中医调养求和之术。中医以求中和平衡为主,注重调节手法,体亏则资以滋补,火凝则资以疏泻,湿邪则资以健脾,燥热则资以清润。通常主张治肺宜温、宣、清、润,治心宜开、通、化、养,治脾宜升、降、健、运,治肝宜疏、达、平、调,治肾宜滋、填、温、纳,皆是以逆向手法调有余而补不足,矫过盛而扶孱弱,求人身心平和、内外平衡、四时平稳,健康而无恙。当然,也有顺着来,“以毒攻毒”、“以枉矫枉”的,但那多是在无奈之地,死里求生的险棋绝手,虽有成者,多为平素所不取。
党性修养也是这样,随着环境、处境、要求的变化,要有意识地进行反方向的调节和锻炼,始终把党性觉悟作为压舱石,做到宠辱不惊、顺逆不惮、进滞不忧,不仅利于事业,也利于身心。当年党中央进京前,毛泽东提出了“赶考论”、强调“两个务必”、指出建立新中国只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改革开放成效显现时,邓小平警示“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成就面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些都是教导全党,在胜利、成就、赞誉和各种诱惑面前,要多些反向思考、反向警醒,切实防止头脑发热、忘乎所以、放松约束,招致挫折失败的风险。可见,反制法,无论是对党员个人还是对党组织都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自古就有治心更难于治身的说法。一个人的心态有时候是最难调整的,很多时候身体上还可以忍受,“我该弯腰就弯腰,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可是心态却看不见、摸不着,既容易波动又有着潜在的稳定性倾向,很不容易调整。比如,一个人如果总是愤愤不平,总是觉得自己很委屈,觉得老天对自己不公平,这种心态对人是十分不利的,但是要做调整,外来的教育引导很多时候很难奏效,主要还得靠自我调节,这就可以试着用反制的方法。怒欲之前,应强迫自己抑制,制住怨怒之气,可品丝竹以和之,以使心缓;燥悖之前,要强迫自己谦平,消除烦躁、不平之气,以使肝闲;抑郁之时,可登山临水以解之,以心旷神怡、爽然若释。佛家讲人修养身性、消除烦恼,要能够降龙伏虎,降龙养心,伏虎养肝,龙就是火,虎就是肝气;儒家进一步说,降龙就是去欲,伏虎就是戒怒。儒家、佛家理论不同,在节制血气方面却是相通的,主要思路都是叫人抑制负面意识、心境和情绪,防止它们过盛而影响事业、戕害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