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物馆承载了历史与文化的“第二课堂”,连接着历史和现实、高校与社会,兼具学术性、文化性与实践性,在高校协同育人格局中发挥着独特重要作用。提升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是高校扎实推进立德树人、探索实践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要聚焦高等教育现代化对高校博物馆的现实需求,在育人资源整合、教育模式创新与社会服务延伸中“破壁出圈”。其核心在于处理好“五对关系”,构建“教学-科研-社会”的“大思政”协同育人生态。
一、处理好“馆藏资源”与“教育需求”的关系:从“文物仓库”转向“育人智库”
根据高等教育需求,推动高校博物馆馆藏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是高校博物馆加快融入高校育人体系、实现博物馆与课程教育充分结合的必然要求。
学科教学场域是高校育人的主要阵地。要精准对接学科教学,建立“课程嵌入式”展陈体系,注重馆藏资源育人内涵与学科教学特点的精准性和匹配度,与专业院系合作开发专题展览,将陈列展品转化为生动教学案例,鼓励青年师生依托馆藏开展教学研究。积极探索开发“数字资源包”,因地制宜加快构建藏品资源数字化和信息分析数字化系统,利用3D建模、VR技术打造虚拟展厅,并嵌入课程思政元素,还原再现馆藏资源“前生今世”的现实场景和内在意涵,为参与师生提供更为直观、更加深刻、更可持续的专业启发和文化滋养。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对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学科交叉融合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鲜明指向。要构建跨学科知识图谱,打破传统分类框架,积极适应学科交叉融合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探索按主题重组展品,通过整合展品内涵的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学、材料科学等多领域数据,打破学科壁垒,连接碎片化知识,揭示展品背后的复杂关联,为参与师生认知文明演进提供多维视角,支撑通识教育与跨学科研究。
二、处理好“学术性”与“大众化”的关系:平衡专业深度与教育温度
“学术性”与“大众化”的协调平衡是高校博物馆发挥育人价值的必由之路。“学术性”代表了高校博物馆的学术深度,“大众化”通过故事化策展、沉浸式体验等创新手段,将有深度的学术成果转化为公众可感知的文化养分。二者辩证统一于高校博物馆的育人功能发挥中,既避免了高校博物馆沦为“学术象牙塔”的封闭空间,又防范了过度娱乐化和浅层化消解馆藏资源研究的知识内核。
科学把握高校博物馆育人客体不同类别的特殊性,分层设计教育场景,是提升高校博物馆育人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推动馆藏资源“大众化”的有效举措。要适应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需求,分层构建螺旋上升的思政育人场景,根据大中小学不同学段学生成长成才的特点和规律,分层次、针对性打造适应学生需求的活动。例如,针对小学阶段,探索以“文物故事+感知体验”激发文化认同;针对中学阶段,探索打造形式多样、契合学科的研学项目;针对大学阶段,探索深化课程思政。同时,要将创新表达方式贯穿其中,探索运用沉浸式戏剧、剧本杀等形式活化历史叙事,增强参与师生的代入感和体验感,通过创新表达方式催生知识创新,变“灌输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
三、处理好“馆内育人”与“社会联动”的关系:突破空间边界,构建教育共同体
高校博物馆突破“馆内育人”与“社会联动”的空间边界,是重构高校博物馆服务公共文化的必然选择。高校博物馆传统“馆内育人”模式受限于空间场域与受众群体规模,整合育人资源和延伸社会服务能力有限。要以校际联动和社会联动为牵引,通过资源辐射与场景延伸,实现育人资源一体整合、育人格局一体融合、育人力量一体运用。
高校博物馆资源共享是丰富和优化馆藏资源、破除“馆藏孤岛化”困境的有效路径。要加快构建校际资源共享网络,打破学科、校际与地域界限,让馆藏资源在物理空间延伸中实现育人功能延伸和内在文化基因的活态传承。重点探索联合组建“高校博物馆联盟”,实现展品巡展、师资互聘、学分互认、成果共享的资源共同体建设。如南京26所高校的67所博物馆联合组建南京高校博物馆联盟,并组织开展南京高校“博物馆”联展,让更多“藏于深闺”的高校藏品走向更多社会公众。
高校博物馆的馆藏资源本质上是社会公共文化资产,高校博物馆本身也承载了“学术资源公共化”的使命。推动高校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延伸,是高校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入、同频共振的重要举措。要积极与产业对接,将文物数据与人工智能结合,开发数字藏品、文创设计模板等文化IP衍生品,为影视、游戏、文旅产业提供历史场景复原咨询等学术支持,实现馆藏资源的经济价值转化。要创新打造公共文化空间,结合自身特色定期举办公众讲座、工作坊、主题活动等,探索与基层社区合作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志愿项目等。如华中农业大学博物馆将馆藏资源带进湖北武汉洪山区玫瑰湾社区,将科技年味与人文关怀送到了新就业群体的家门口,将馆藏的独立学术资源转化为共建共享的文化资产,实现了高校博物馆以新的社会角色出场。
四、处理好“传统展陈”与“数字赋能”的关系:技术增强教育效能
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信息通信技术的革命性飞跃重塑着人类交流与互动的模式。这一变革以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为引领,深刻渗透并影响着高校博物馆的育人逻辑和组织管理模式。以新一代技术要素赋能高校博物馆数智化发展,是实现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进一步发挥和组织管理变革的重要举措。
在数智技术的支持下,高校博物馆可以使传统资源“活起来”“动起来”,切实增强育人的针对性和感染力,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技术创设的数智化拟态场景作为学习场域。同时,利用数智技术的流程再造、视觉生产和数字拟像技术,建构理论学习、视听学习和讨论学习等多个区域,组织参与者利用数字虚体进入虚拟空间后即可在各区域进行沉浸式体验。
五、处理好“政策支持”与“内生动力”的关系:完善可持续发展机制
政策支持是高校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外部扶持。但高校博物馆若仅依赖外部“输血”,忽视内生动力培育,则易陷入被动执行、创新乏力的窠臼。要坚持争取政策支持和培育内生动力协同发力,实现“外部输血”和“内部造血”协同推进高校博物馆可持续发展。
高校博物馆建立校级统筹管理平台是破解政策及资源分散的关键举措。例如,由分管校领导牵头,协调教务处、科研院、学工部等部门深化协同机制,打破部门壁垒,以“组合拳”形成支持政策合力,以政策激励成效为导向加强高校博物馆与其他高校及地方的合作。建立健全量化考核体系,探索推动考古学、艺术史等专业将文物数字化资源纳入必修课,支持工科院校利用文物数据开展材料工艺研究,将课程设计、科研项目、社会服务成效等作为量化考核权重,推动“展教融合”创新发展。
人才队伍是推动高校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是高校博物馆内生动力的创造来源。要培育专业化高校博物馆人才队伍,建立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联合历史学、教育学、数字技术等专业开设“文物保护与教育传播”交叉课程,培养兼具文物修复技能与课程设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文物数字化叙事人才。建议探索建立学生策展人制度,设立“学生策展人培训计划”,由高校博物馆专业馆员指导完成选题策划、展陈设计、公众导览全流程,探索设置相关学分并纳入社会实践模块。通过专业化人才梯队建设与学生创新力量有机融合,为高校博物馆可持续发展提供持续智力支撑。
推动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的升级,需以“教育性”为魂,打破“重收藏轻教育”的惯性思维。通过资源重构、技术创新与机制突破,使其成为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实体教材”,既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实践能力,又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实现“让文物活起来”的文化传承使命与“让教育深下去”的育人价值之间的双向赋能。(王若冰 傅炜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