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理论 >> 正文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

发稿时间:2025-11-11 15:37:00 作者:田俊杰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文明格局重塑的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已成为展示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互鉴的重要课题。随着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持续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正逐步向“走进去”转变,即从单一的文化产品输出,迈向价值理念的交流与共享。这一转变要求我们跳出经验层面的思考,系统寻找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路径和方法。

  当前,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既面临数字化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也遭遇“文化折扣”“话语逆差”等现实挑战。要有效破解这些问题,必须深入把握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理论根基、历史脉络与实践方向,形成系统性认知。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需要求变

  首先,中华文化要走向世界,首先要建立立足于自身文明传统的自主话语体系。在国际传播的知识体系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应真正“从中国内部视角出发”,展现中国的文化立场与文明精神。这种主体性并非封闭的文化本位,而是在文化自信基础上追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互鉴。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要从“文化差异”走向“价值共鸣”。能否被国际社会接受,关键在于其价值理念能否引发跨文化的共情。中华文化中蕴含的“仁义”“和谐”“诚信”等思想,具有超越国界的普适性,能够回应人类共同面临的现代性问题。

  从唯物史观角度看,人类的价值追求经历了从“能够生存”到“追求美好生活”的演进。中华文化所倡导的“仁爱忠恕”等理念,与人类普遍的精神追求高度契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精神纽带。

  第三,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要实现从“单向灌输”到“双向对话”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传播应当成为互动的途径,而非单向的输出。中华文化要实现从“可传播”到“可沟通”的转化,需借助数字技术与新媒体环境,让文化元素进入全球的日常生活场景中,形成互相倾听、共同理解的传播关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的经验启示

  古往今来,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

  第一,古代丝绸之路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交融。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主要通过商贸往来、人员交流与宗教传播等途径走向海外。丝绸之路不仅是经济通道,更是文明交流的重要载体。中国的四大发明、丝绸、瓷器等物质成果承载着东方智慧,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格局。同时,佛教的东传与中国化、儒家思想对东亚文化的塑造,共同构建了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这一时期的传播虽带有自然性与渐进性,但正是这种长时段、非计划性的交流,使中华文化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延续至今。

  第二,近现代转型实现从“西学东渐”到“文化自觉”的探索。近代以来,尽管传教士与汉学家对中国文化进行了研究与介绍,但多带有“他者视角”的局限,难以呈现中华文化的整体精神。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传播逐步由自发走向自觉,开始系统性地开展文化对外交流。然而,仍存在话语弱势、内容表层化等问题。如何在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中保持文化主体性,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挑战。

  第三,新时代发展实现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转型。进入新时代,随着国家综合实力与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为文化出海指明了方向。这一阶段的传播呈现出多元化、数字化与立体化的特点。传播主体由政府主导转向多元协作,传播方式由传统渠道向数字平台延伸,中华文化正从“边缘叙事”走向“中心表达”,展现出更加自信、包容与创新的姿态。

  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的几点建议

  在厘清理论逻辑与历史脉络的基础上,当代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应从内容、技术、主体与机制四个维度系统推进,形成协同发展的综合体系。

  一是强化内容构建,实现从“文化符号”到“意义体系”的转化。内容是文化传播的灵魂。要减少“文化折扣”,必须推动文化符号向意义体系的深化转化。可从三个方面着力:第一,精准定位传播内容,针对不同国家、地区与群体差异化表达;第二,打造系列化内容矩阵,提升文化品牌辨识度;第三,运用故事化叙事,将抽象的思想理念转化为具体生动的文化故事,使海外受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二是善用技术赋能,实现从“传统传播”到“数字传播”的创新转化。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中华文化传播注入了新动能。通过数字化整理、智能化生产与沉浸式体验,可有效提升传播效能、拓宽受众基础。应充分运用AI、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据库,开发虚拟讲解、交互式体验、算法推荐等传播模式。VR、AR等沉浸技术的运用,能让传统文化以更生动、更加触手可及的方式融入全球文化场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更是文明互鉴的实践。它不仅是传播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的过程,更是在全球多元文明共生中,推动思想交流与价值共建的历史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在坚守文化主体性的同时,积极拥抱世界,推动中华文化以平等、开放、共享的姿态参与全球对话。唯有如此,中华文明才能在世界舞台上以更加鲜活、生动的方式持续发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持久的精神力量。(作者:田俊杰 浙江省委党校中青一班学员、浙江外国语学院英文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杨宇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