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理论 >> 正文

高校基层党组织在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

发稿时间:2025-07-30 18:50:00 作者:邓扬麒 高群 孙永丹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和精神力量之魂,其培育工作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系统工程,其价值体现在政治、组织和教育三维度的有机统一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们党长期形成的民族工作宝贵经验,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具体实践中,需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统筹谋划,特别是在文化建设中,要通过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起强有力的精神纽带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高校是培养和汇聚各民族优秀人才的重要阵地,也是铸牢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基层党组织铸牢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引导青年高度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增强青年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是高校深入践行立德树人、为党培育人才和为国家培育人才的切实行动,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举措。

  当代青年既是整个社会中最有生气、最有闯劲、最少保守思想的群体,又是民族的未来与国家的希望。青年能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未来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引领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广大青年锻造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人,不仅是高校青年个人成长成才的需要,更是国家发展、民族兴旺的时代需要。然而,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一代青年正面临着来自全球化以及新兴技术的挑战,风险社会与网络社会双重语境叠加、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锋,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身份认同也随之呈现出多样化趋势,部分高校青年存在三重认知困境。一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解碎片化,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简单等同于民族团结。碎片化的历史知识虽有助于历史知识的普及,但青年群体的批判性思维一般仍有待培养,且跨学科的历史研究能力不足,客观上可能使得他们的历史认知与现实割裂。二是在社交媒体算法推送下陷入“信息茧房”,容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影响。同时,境外势力通过文化渗透、认知操控等方式,影响高校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念。三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认识不足。部分高校青年仅仅停留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符号表象,无法对产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定历史背景进行深入理解和把握,迷恋即时性的“实用技能”这一工具性价值导向,无法结合现实需要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高校青年思想政治引领工作仍任重道远,铸牢当代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逐渐成为全党、全民族、全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高校基层党组织引领高校青年树立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确认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价值参考和评价标准,对探索我国当前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和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为铸牢当代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积极有效的工作思路。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国家整体的发展离不开民族团结和稳定。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对我国发展提质增效的作用日益增显。各社会主体应着眼于铸牢高校青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托基层党组织积极采取针对性对策,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高校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高校中的战斗堡垒,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的基本单位,最贴近青年群体,能够第一时间深入了解青年的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在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包括政治、组织和教育三个维度。首先,从政治维度实现意识形态引领与制度保障,其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对广大青年的政治引领,引导广大青年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听党话、跟党走。”高校思政教育是高校铸牢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途径,而课程思政建设是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专业素养涵养为核心、价值引领为导向的高校铸牢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性培育路径。加强青年的政治引领,是培育青年与党、国家、民族和社会形成同一认知,确保青年与党、国家同向同行。其次,从组织维度实现社会协同与资源整合。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承担着政策落地的关键职能。高校基层党组织通过了解青年的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在组织维度层面,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需要进一步深化。既要创新工作方法,结合时代发展需要运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教育,又要完善工作机制,建立积极有效的党员干部联系青年制度,定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最后,从教育维度实现认知塑造与情感培养。其核心是通过系统化教育影响青年的价值观与身份认同。高校作为知识传承与立德树人的核心场所,通过系统化的思政教育和历史文化课程,深化青年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同,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性的理解;推行校园内跨地域、跨民族的交流实践,促进青年互动中凝神聚力、团结互助;通过依托科研文化活动,挖掘、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引导广大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同时,高校基层党组织鼓励家、校、社会形成教育合力,鼓励家长传递“家国一体”观念,避免狭隘民族意识。因此,基于铸牢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组织和教育三重维度,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需要构建“认知-情感-行为”的全链条培育机制。在认知层面,高校基层党组织通过多元化学习活动构建“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五维认同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培育、塑造青年关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观。同时,依托共青团、青联组织,在青年中开展主题教育。在情感层面,高校基层党组织引导青年坚定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帮助青年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通过文化浸润和社会实践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行为层面,高校基层党组织积极引导青年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为服务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际行动,在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开展共同体意识教育能力的同时,发挥学科优势、开设特色课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在理论上认识的同时,也在实践中促进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从长远来看,高校基层党组织铸牢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时代发展、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是赢得优势、赢得主动和赢得未来的关键之举。高校基层党组织铸牢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一项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美工程,也是凝聚中国式现代化强大合力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高校基层党组织培育铸牢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未来,在中国式现代化框架下,为实现维护各族人民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把铸牢高校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重要的政策目标与工作重点,通过思想引领、文化交融、实践创新和组织保障,充分调动高校基层青年党员力量参与到思想建设事业中,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入青年心中,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形成人人主动自觉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风气;各民族地区在推进民族治理工作中需根据区域禀赋不同有所侧重,形成符合当地乡土规律的治理方法和宣传路径。综上,依托高校基层党组织铸牢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国不同民族之间关系的改善与高质量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亦是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到民族发展战略中的具体实践。

  【作者: 邓扬麒,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苏州大学)研究员;高群,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孙永丹,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层党组织引领高校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QN001)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张哲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