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理论 >> 正文

适应人口新形势,须完善地方生育支持体系

发稿时间:2024-04-29 17:00:00 作者:郑春风 张泽龙 黄卓 来源: 中国青年网

  2016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先进表彰会上指出,“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2023年5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2024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人口数据显示,2023年年末全国人口1409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08万人,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较2022年的-0.6‰,降幅进一步扩大,我国人口发展形势出现了显著变化。随着人口负增长时代的到来,劳动力有效供应下降、少子老龄化以及人口结构性失衡等问题逐步显现,给我国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的压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同样强调,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优化生育假期制度,完善经营主体用工成本合理共担机制,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自本世纪初以来,从“独生子女”“单独两孩”“全面两孩”到三孩生育政策,再到相关配套政策陆续出台,党和国家不断优化人口政策顶层设计,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生育政策,各级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探索适合地方情况的生育支持政策,以应对当前新的人口发展形势。在这一背景下,健全完善地方生育支持体系,打通国家人口发展战略与地方生育现实之间的协同路径,以激活地方社会的生育意愿,提高生育行为转化,成为新时期人口高质量发展工作的重要方向。

  一是积极领会和对接党和国家生育政策的顶层设计。地方政府需充分认识到,党和国家提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是基于新时期人口发展形势所做出的全局性与战略性安排;需充分认识到地方生育工作对于国家整体人口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开展的“潮汕地区生育情况”社会调研显示,部分基层生育工作自“一孩”政策调整后,对于国家“二孩”和“三孩”政策精神的贯彻,节奏相对滞后,甚至处于半停滞状态,制约了国家生育支持政策在地方的社会效应发挥。

  从2021年7月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到2022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等,中央明确提出了积极支持生育的基本政策理念和精神。地方政府在人口工作中,应积极准确领会与对接党和国家在生育政策方面的顶层设计与战略安排,全面认识与适应人口发展新常态,并结合本地的社情民俗,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探索党和国家生育支持政策的最佳地方实践。

  二是健全与完善契合地方实情的、具体化的生育支持政策措施。当前,国家从中央到地方在教育、医疗、就业、住房、个税等领域,出台了一系列生育配套支持措施,对稳定当前生育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样要看到,这些政策与各地复杂生育现实之间的协同性,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我国人口规模巨大,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口发展形势差异明显。我国人口工作需充分考虑地方社会的复杂性,建立健全具体化的、更具针对性的地方生育支持政策措施。如“潮汕地区生育情况”项目调研显示,18%调查对象认为,地方宗族传统对自己的生育决策有“强烈”或“很强烈”的影响,另有约37%认为有一定影响,可见宗族关系对其内部生育行为具有显在的现实影响力。

  因此,地方需结合自身社会结构和发展特征,因地制宜,根据具体情况,梳理和整合地方家庭、企业、村社组织、个人等多方力量,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生产生活等纳入一体化考虑,注重与地方社会结构的有序衔接与协同,构建多方参与、覆盖全流程的地方生育支持政策,从而形成支持与促进生育的地方社会关系和功能网络。

  三是发掘和弘扬地方优秀婚育文化,探索与培育新型婚育文化。生育不是单纯的经济或生理行为,同样也是一种社会文化行为,承载着关于自我、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象征意义。社会文化是人们生育意愿形成与生育决策的关键内生动力。因此,在降低生育成本、提升生育便利性等外部政策之外,培育富有张力且契合新一代婚育群体生活观念的婚育文化,无疑也是地方生育支持体系的重要一环。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方形成了诸多地方性的婚育观念和文化传统,并在当下展现出新的韧性和活力。在“潮汕地区生育情况”调研中可以看到,潮汕地方文化高度重视生育价值,并在当地生育行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调查显示近40.4%调查对象认可儿女双全、多子多福等传统宗族生育观对强化家庭责任有一定作用,另有6.4%更是会积极践行。

  同时,当下青年群体婚育观念处在剧烈转型之中。调查显示,36.3%的“00后”受访对象认为当前不育或恐育思潮对自己影响“很强烈”或“强烈”,另有40.9%认为有一定影响。因此,在尊重生育社会价值,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鼓励夫妻共担育儿责任,破除高价彩礼等陋习的基础上,各地可进一步结合地方优秀传统,积极探索与培育更具地方感召力与文化认同感的新型婚育文化,以建构社会生育的多元地方文化支撑网络。这既可以有效回应社会上的恐婚恐育、不婚不育等情绪与思潮,也能切实激活生育的地方文化活力。

  四是构建高效而富有感染力的生育政策与生育文化在地化传播策略。地方生育支持体系的健全完善,不仅包括覆盖生育全过程的具体支持政策内容,同样涉及高效的生育政策与文化传播策略。这就要求打通生育政策内容、新型婚育文化与社会多元婚育群体之间的传播路径,将特定生育支持政策,新型婚育文化,生动、全面和真切地传播到与其最适切的婚育群体中。“潮汕地区生育情况”项目显示,乡村地区对于中央和地方出台的各种具体生育支持政策,很多缺乏具体了解。如在是否生育以及生育二孩的问题,分别只有17.8%和22%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受到政策的影响;而从年龄方面来看,只有18.6%的“90后”受访对象认为自己在生育问题上受到过国家政策影响。因此在生育政策传播方面,当前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传播要促成人与人、人与事件之间的有机连接,就必须嵌入其在地文化及其特定社会生活情境。对于生育支持政策与新型婚育文化的传播同样如此,需要根据特定地区、特定群体的生活文化,构建适切的生育政策与文化在地传播体系,使二者处于更加具体、充盈与鲜活的传播语境和关系体验中,并进而构建生育经验与生育行动的有机转化。

  总之,在国家生育政策顶层设计日臻完善的大背景下,积极关注地方社会生育的经验与现实,进一步健全完善地方具体的生育支持体系,并推动其向更加精细与精准的方向发展,无疑是新时期人口工作的重要方向之一。同时,地方生育支持体系的落地与社会效应的显现,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实践,需要保持历史耐心,持续推进,久久为功,不断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整体素质,最终实现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郑春风 张泽龙 黄卓)

责任编辑:梁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