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8日 第38期
PX词条捍卫战中展现出的青年责任与担当
PX词条被篡改为“剧毒” 清华化工学生反击
是什么让PX寸步难行?
公共生活不能简化为一道科学题
PX词条“争夺战”背后的中国少年
PX词条捍卫战中展现青年责任与担当

结语:100年前,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过“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年轻人应该拿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的朝气蓬勃,担当起年轻人所应担当的社会责任,使我们的社会充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阳光,迸发出生机无限的正能量。(策划:张晓航)
//pinglun.youth.cn/gtx/38/
第三十八期
gb2312



“这些人怎么能不顾科学常识?”王润佳决定用所学知识科学解释PX词条,并采用各种方式号召同学们来宣传PX知识。随后,王润佳将自己在大学生中广泛使用的某社交网站上的头像改成了对二甲苯(PX)的化学式。还在人人网上建相册、传截图,号召同学们参与。看到王润佳的相册后,化工系大四学生蔡达理也参与修改了词条,并在修改原因中写道:“清华化工系今日誓死守卫词条”。此言一出,清华化工系的学子群起响应。“跟他们坚持到底!”化工系大三学生张睿每隔一两个小时就会刷新一下词条,随时准备“应战”。
当然,假如公众都相信某种食品、某项工程无毒无害,那是不是一定得接受?可不可以在科学普及为常识之后,仍然予以拒绝?一个事物在科学上是合理的,那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就一定是必要的吗?社会是否有必要通过转基因食品增加粮食供给,“低毒化合物”的PX项目为一个地方的人民带来什么具体实惠没有,推行的方式是否公开、透明?这些问题原本是要交给民主的方式来讨论的,结果往往被简化成了科学之争,导致一些社会的核心利益被掩盖,是否具备科学合理性仿佛成为决定公共态度的核心标准。即便在今天,很多情况中,科学超越了工具意义,几乎是作为价值观看待,往往公共讨论成为科学之争,科学之争往往道德化,掌握科学精义者仿佛可以决断是非,判定决策,不懂科学的人总是容易处于失语状态,在公共话题上一再边缘化。惟其如此,既要追求科学真理真相,也要坚守公共理性和民主精神,以科学求真假,以民主决是非,而这是一个理性社会应有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