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评论 > 今日话题 >>  正文

知识改变命运是伪命题吗?

发稿时间:2015-10-20 17:09: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导语:在贵州省道真县民众有句俗话——就算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读书,在这国家级贫困县的人们看来,是摆脱贫穷的最好通道。“最好通道”是不是也意味着,它其实就是最后的通道?

 

  中国有句古话,叫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为什么呢?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知识改变命运。

  这句话,不分古今,不分制度,还是管用的。

  古代白话小说描绘,一个富家闺秀与落魄书生私奔,云雨之后,富家闺秀抚书生背曰:我非图你囊中珠玑,爱你胸中锦绣也。这说明,知识改变命运在古代是比较确凿的。这个富家女子之所以和书生私奔,是指望着书生一朝能将知识变现。也说明古代的知识变现比较容易。

  在新社会,也是这样的。七八十年代,甚至到了90年代,说高考是穿草鞋和穿皮鞋的分水岭,也是说知识改变命运。只要读书,命运就有可能反转。知识从不被轻慢,包括读书人,也都被认为是潜力股,不被轻慢。

  但现在不一样了。谁家房子破,一定是有学生。知识改变命运,似乎是穷上加穷。

  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3年应届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从毕业生的城乡来源角度分析,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成为就业最为困难群体,失业率高达30.5%。

  “贫二代”这个词进入大众视野。

贫二代们的悲伤故事:考上大学也难有体面工作

  农村大学生往往背负着复兴家族的使命,“负债累累”的他们却在通往知识改变命运的道路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碍。网友:“说好的读书改变命运呢?”“就算努力考上了好的大学,却仍然难以得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就算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走出大山,现实是这条路越走越难”。这是多么简单、直接、真切的愿望。然而,教育严重落后,代际文化积累严重脱节,就算勒紧裤腰带完成十几二十年的持续性教育投资,又有多少“走出大山”?不是宣扬读书无用论,只是觉得西方所说的“三代培养一个贵族”确实有些道理。教育扶贫任重道远。”

打破阶级壁垒,贫困青年才能找到公平正义入场券

  贫困学子的高失业率及阶层板结化的情状,倒不是今天才广为人知。该报道真正让人产生击中痛点之感的一句话,是那句“现实是这条路越走越难”的感慨或判断。这样一句话,与35年前那句“人生的路怎么越走越窄”何其神似。在1980年5月,一封署名“潘晓”的来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随即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讨论:这封信道出了当时亿万青年的彷徨、苦闷、迷惘。

  曾经的潘晓,和今天“只怕没机会”的贫困学子,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当“富(官)二代”与“贫二代”的划界渐成一种常态,只能表明某种倒置。而从社会公正角度而言,一种“作为公平的正义”,不仅应当机会平等,而且应使处于最不利地位的人获得最大利益。       当“教育改变命运”这条路也越走越难,只能表明公共政策与制度建设在改善阶层固化方面乏善可陈。如果仅仅是就业难,或许并不是最为严峻的现实。真正严峻的,是如何才能真正改变越来越板结化的阶层壁垒,怎样建立更加具有活力的社会流通机制,从而让一代又一代不甘于贫困与现状的青年人找到信心的寄托,找到公平正义的“入场券”。

   

 教育需回归生活,在农村,一样能够改变命运

  很多人觉得要有公平的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才能解决农村学生因上大学致贫的问题。让教育能扮演实现阶层流动的角色——通过教育,彻底改变农村生的命运。

  然而现在的教育已经不能像过去那样承载阶层流动,有专家把原因指向教育与就业公平。教育和就业公平,固然影响农村贫困生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但就是实现完全的教育和就业公平,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再寄望通过上大学改变命运,就不是那么现实了。最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只有5%到10%。让教育来承载阶层流动,是教育所不能承受之重。

  不能再用升学改变命运,来教育农村学生读书。围着升学而转的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背道而驰。为什么教育致贫,而非致富,这值得思考。教育必须回归生活教育,结合生活现实,教给学生让生活变得更好的技能。

  目前,我国建设新农村,采取的办法是用一些人才计划,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可是效果并不理想,因为这些大学生接受的教育是,只有走出农村才是改变命运。按照这一逻辑,农村的局面将永远无法改变。

不公平,讨论多了,也难免成“合理存在”

  如今,农村普通本科毕业生被大肆讨论,是否意味着,在“农村背景+普通本科院校生”之外,这个群体又多了一重标签——高失业率?即便或上升为某种社会现象,即便是不公平现象,讨论多了,不公平的也会成为“合理的存在”。

  中国青年报指出,对这个群体的人要施以援助,需要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提升他们的信心。其实不然,对某个群体进行援助等于承认他们的弱势地位,标签化农村大学生的主体没什么好处。刚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迪顿认为,援助本身可能会消磨落后者奋斗的意志、掩盖各种制度缺陷带来的不足,从而让不平等长久持续下去。援助并不可能真正解决不平等或贫困,要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唯有通过提升国家能力一途。

 

结语:国家公务员招考,今年就2万多人,而2016届大学毕业生超过750万!我们的出路可不只公务员这一条,“双创”就是青年最好的机遇。知识改变命运依然是真理,若读书无用,轻慢知识就成为社会风气。但并不是所谓体面的城市,体面的工作才能改变命运。要防止被别人贴标签,还要找到上大学脱贫之外的致富之路。

本期策划:杨丽

  (观点来源:新京报、搜狐、中国青年网、红网、凤凰网)

责任编辑:杨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