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评论 > 今日话题 >>  正文

专车之争:谁是未来谁正义,谁被抛弃谁螳臂

发稿时间:2015-10-12 17:24: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导语:

  10日,交通运输部同时发布《关于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根据《暂行办法》,私家车被禁止接入互联网平台进行客运服务。合法的互联网出租车运营平台只能接入获得出租车运营资质的车辆,司机也必须经过培训考核,取得由地方交通运输管理部门颁发的类别为预约出租汽车的《道路运输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证》。

 

  早在10月8日,上海交通委向滴滴快的公司就颁发了全国首张互联网专车牌照。当日,上海交通委主任孙建平称,私家车在上海参与专车运营,车辆性质不再 要求必须从“非营运车辆”改登记为“营运车辆”,暂不要求8年报废,符合营运条件的私家车可以加入。上海交通委把这些政策被称为“上海模式”。

  私家车进入网络预约领域,一方面活跃了出租车市场,一方面增加了有车族的收入,可以说,是一句多赢的一种市场现象,是“互联网+”思维在出租车领域的一个开拓与创新。专车这一“互联网+交通”的新模式,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新经济潮流。这并非简单的对原有利益格局的洗牌,更是对存量资源的结构性优化和重组,其对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充分运用,更便利于人们的出行,其衔接起众多的存量社会车辆,则更是超低成本地提升了社会运行效率。

  然而,交通部的《暂行办法》让上海模式在两天内终结。

 

  

  不可否认的是,私家车运营对出租车行业来说很不公平。专车市场的迅猛发展,对传统出租车行业造成了严重冲击。在为此次改革召开的论证会上,北京、哈尔滨、郑州、成都等大中城市出租车司机反映,专车推出后日常业务量至少下降三成。

  互联网企业推出的专车(“网约车“)新规,使得在准入条件框架内的专车已被洗白。专车新规规范了整个出行市场,确保了专车与出租车统一的市场准入门槛,消除了此前专车野蛮生长的状态。但由于涉及到利益群体与行业体制本身的复杂性,其步子不能迈的太大。 

  专车新规的本质是:给出租车司机一颗定心丸,将市场竞争中获取用户支持的专车一方限以各种政策枷锁,拉高其运营成本进而让渡利益给出租车,出租车行业在政策的护航下,获取了一个比此前更好的市场空间与环境。

  同样都是依托互联网,然而,中国的专车远没有电商市场那么幸运。

  传统零售交易市场的交易规则是,消费者和经营者必须同时在一个地理位置出现。但互联网让交易双方可以处在两个不同的地点。这种变化,对零售电商的监管规则也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即监管部门只能对在本地注册的经营者进行监管,而不能因为当地消费者对其有消费行为就要求电商必须到其所在地登记注册。我们无法想象,若还把传统零售市场的监管规则套用到网上,就会出现一个非常滑稽的现象,即淘宝网可能要在中国任何一个县级城市都要登记注册。其中的巨额成本,可能是马云等创业者无法承担的。

  幸好,中国市场监管部门没有采取这样的监管规则,否则中国今天的消费者就不可能拥有今天这样“一屋不出便可淘尽天下”的便利,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但可笑的是,这样愚蠢的监管规则却被交通运输部门应用了:作为信息中介平台的滴滴,要在每个它所运营的城市都依法成立独立法人或者分支机构,然后向当地交通运输部门申请行政许可。这就是交通部门的“简政放权?

  “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一些城市对出租车放松管制,结果引发了数量过剩、驾驶员收入降低、服务质量下降等问题,后来又重新拾起管制。”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继孚认为,在出租车行业,纯市场调节机制是失灵的。

  “管制是纠正市场失灵的必要手段。”这其中原因包括:管控规模以确保司机合理收入,可以减少恶性竞争,“自由准入会吸引过多经营者进入市场,导致运力过度供给,影响从业者收入和服务安全与质量。”

  硬币的另一面是,如监管机制不完善,管制也可能失灵。若规模调整间隔过长,容易产生供应短缺;若经营许可的价格过高,也容易形成阻止数量调整的利益集团。此外,管制还容易引发权力寻租、黑车猖獗。

 

  不允许私家车直接接入专车平台,是一种合理的管制;对专车有年限、驾驶员资质、保险等要求,是对乘客的安全和便利的必要保证,正面解决了专车之前被公众质疑的安全问题。

  营运车辆要比非营运车辆有更高的保险要求,有更频繁的车辆检测要求,以及更严格的车况要求。当前一些专车平台或宣称其为信息平台,或自定性为汽车合乘平台,而不承认在提供运营性质的运输服务;若运输过程中发生事故,对财产损失、乘客伤害、第三者伤害、司机伤害等均难确定法律上的责任主体;平台企业普遍将司机界定为独立承包商而非雇员,逃避了保险、税收等成本和风险,“对专车企业,基本的规范既是约束,也是使其长期健康发展的保护。”

  (观点来源:新京报、新浪、百度、中国青年网、财经网)

责任编辑:杨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