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评论 > 今日话题 >>  正文

别让诺奖情结任性消费屠呦呦

发稿时间:2015-10-10 16:00: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10月5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花落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虽然2011年屠呦呦即获得了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但“十年寒窗无人问 一举成名天下知”仍然适用于她。一时间举国欢腾,网络上被屠呦呦获诺奖刷了屏。获得诺奖后,屠呦呦接受采访称,是否得奖已经“无所谓”,也不在意是不是“三无教授”,“我是搞医药卫生的,就为了人类健康服务,最后药做出来了,就是一个挺欣慰的事。”字里行间,淡定从容,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已然看淡了名利。然而在中国当下浮躁风气下,屠老和老伴儿退休后的平淡生活还是不可避免地被打破了。

  获诺奖的屠呦呦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符号,吸引全国眼球的同时,也成为了某些人谋利的手段。

  昨日,一则“屠呦呦亲笔信被网上卖家拍卖,价格2万”的新闻又火了,让人不禁哑然无语。屠呦呦接受采访时表示对自己的书信在网上拍卖一事并不知情,也不同意书信被拍卖。对此屠呦呦丈夫李延钊表示,夫妻二人并不知道书信被拍卖的事情,“我们坚决不同意,写给别人的信怎么能被公开拍卖呢,我认为这不合法。”

  不止其书信被拍卖,屠呦呦在宁波的故居也成了开发商的摇钱树,如今正作为高档商品房销售,房子均价飙升每平米6万。她的母校宁波中学也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宣传自己的好机会,十一一过全体教职员工“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共同向屠呦呦校友致敬。宁波中学校长李永培也寄语广大师生:“不仅要学习屠呦呦校友脚踏实地的研究精神,更要学习其执着追求、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另外,还有人踏破了屠呦呦家门槛,祝贺的人排了20米的长队……

  对于源源不断来采访的媒体,屠呦呦也有时会“吐吐苦水”称“现在弄得满世界都是屠呦呦了。”屠老的丈夫李廷钊也心疼地说:“老太太太累了。”

  作为中国获得诺奖的两个人之一,莫言跟屠呦呦可谓是同病相怜,一样地被过度消费着。

  2012年12月18日,获奖后的莫言被曝将为山东烟草品牌“泰山佛光”代言。有网友称,该品牌香烟将推出“莫言限量版”,每支烟均以《红高粱》、《檀香刑》、《生死疲劳》等10部莫言小说命名,并采用了极为奢华的紫檀木包装,限量销售100套,每套售价20120元。

  因为各类传闻沸沸扬扬,莫言的女儿管笑笑不得不紧急为父亲辟谣:“迄今为止,我父亲莫言没有接受任何商业代言。我父亲过去不会,现在不会,以后也不会代言烟草。”莫言的二哥也表示,他没听说过莫言为香烟品牌做代言。

  代言风波尚未平息,上春晚消息又风起云涌。

  2012年12月19日,2013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记者见面会在京举行,再度执掌春晚的总导演哈文被问及莫言会被请来现场时,模棱两可地说:“莫言上春晚的概率是50%。现在就连主持人人选还没具体考虑,因此很多事情都不能确定。”而天津卫视、长春电视台等地方台也不敢落后,纷纷向莫言伸出了橄榄枝。

  春晚事件停息后,网友又挖出了莫言被注销了的记者证……

  “今后大家最好不要邀请我,多么光彩的事我都不参加。第一不要邀请我,第二不要到我老家去,大家各干各的,我用我的新作回报你。”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各种各样的新闻层出不穷,莫言也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让记者别再打扰。

人们在屠呦呦故居前拍照 

  和国内的两位得主相比,国外诺奖获得者的工作和生活几乎没受多少影响,没有众人排长队踏破门槛地祝贺,也没有人借机炒作,一切都是平平静静的,跟平常一样。 201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索尔·珀尔马特没有享受到多高的待遇,他获得的奖励,只是在学校终于有了自己的永久停车位,不必再为每天找车位而费神。亚当·里斯教授于2011年获得物理学奖之后,所得到的奖励,也就只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给他了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停车牌照,从此再也不用担心找不到停车位。

  跟他们相比,我们国产的诺奖得主的生活确实太累。

  中国人有诺奖情结,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事实,虽然我们一再主张要客观理性地看待诺奖,得之无须狂喜,不得也不必自卑,然而对诺奖的渴望好像已经注入了我们的基因,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心病。

  诺奖自1901年设立以来,已走过整整一个世纪,全世界共有近800人获得过该奖。但是在整个20世纪,中国与此奖项无缘。进入21世纪,虽然有包括诺奖得主在内的作家和科学家预测中国不久在文学和物理学等方面会有人摘得诺奖,然10年又过去,中国本土科学家和作家还是未能出现在这个获奖名单上。若说过去中国经济落后,科学技术不发达,学术研究不受重视,文学也不繁荣,对诺奖不敢奢望,或者即使奢望也难以获得,是很正常的事情,那么,从本世纪开始,中国的国力和科学技术有了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奥运也举办了,航天员也在太空行走了,“嫦娥奔月”梦想也实现了,经济实力也已跻身世界第二了,唯独在科学和文学竞赛中,没有一个中国人以中国的名义获得诺奖。这对自诩文化历史悠久,人口又众多的中国人来说确实尴尬无比。

  就像我们对国足有世界杯情结,越是进不去越是心里难受一样,越是拿不到诺贝尔奖我们国人就越是渴望。渴望久了,也就成了一道心结。

  这时莫言和屠呦呦终于拿到了诺奖,人们心中的心结终于也就找到了宣泄口,于是便有了追捧炒作,有了造神,有了借机牟利。中国人的诺奖情结催生了对诺奖得主的过度消费。

  截至7日,日本科学家连续两天获得诺贝尔奖,使日本的诺奖得主数量增至24人。据悉,2001年后日本在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数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与近邻相比,我们获得的诺贝尔科学奖并不算多,仅仅是实现零的突破。然而虽然仅迈出了一小步,但这一小步实现了零的突破,是中国科学界的一大步,此时我们便该能够破除诺奖的情结,更加客观理性地对待诺奖。

  获得诺奖后,屠呦呦近日接受采访时称,是否得奖已经“无所谓”,也不在意是不是“三无教授”。老人还说:“我是搞医药卫生的,就为了人类健康服务,最后药做出来了,就是一个挺欣慰的事。”屠老说的很对。科学家、文学家搞科研、搞创作并不是为了获奖,应该是为人类造福,为人类的灵魂服务,获奖充其量只是对辛劳工作的一个激励,是个人努力成就的附属品。正因为如此,我们也应该学习屠老,将思考的重心放在如何培育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和科研机制,以激励更多我国科学家获得诺奖,而不是过度消费屠呦呦。

(观点来源:人民网、新闻晨报、中青在线、南都、中国广播网、中国日报、中国经济网、中国青年网)

责任编辑:李晓伟
 
版权声明: 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