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评论 > 今日话题 >>  正文

吃火锅被烫,理性交往为何越走越远?

发稿时间:2015-08-28 16:29: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被烫的林女士)

  24日,温州29岁林女士和家人在一火锅店就餐时,要求服务员朱某添汤被拒,双方发生口角。随后她发微博点评火锅店态度恶劣。不久,朱某突然端来开水,对林女士迎头浇下,导致林女士全身42%重度烫伤。目前,嫌犯朱某(17岁)已被刑拘。

  “×ב火锅’,服务态度恶劣!让他加个汤,还说汤很多,那是不是要等汤烧干了你在(再)加?让找经理还说无所谓,你找谁都没有关系!这是混社会啊,吓死人了。”这样一条带着情绪的微博燃起了两个人的战争,但最终谁都不是胜利者。

  林女士“混社会”等表述显非理性的就事论事态度。监控视频没声音,不知发微博前,双方沟通是否有效,有无信息不对称?是否因为现场嘈杂导致难以及时听清服务呼叫,或高峰人多,服务人手紧张,暂时怠慢所致?也不知双方交流在语气、脸色方面,是否都不甚和悦,让对方误读?反正,微博投诉,是一方认为交流失败,差评投诉,另一方则觉得对方过于挑剔故意挑事儿,小题大做。互相拱火,最后难以收拾。若能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互谅互敬,有话好好说,各让一步,断难闹到如此地步。

  普通市民的微博,说是曝光,更像是对火锅店股东的精准投诉。而该店股东“张记茶楼”的表现多有不妥,事后虽迫于压力道歉,竟只是卸责式的舆论灭火,将罪责全推到服务员头上。我们心疼受伤女士,而一个未成年人的“癫狂”之举,也令社会痛心。何时起,我们开始丧失理性沟通的讲理能力?有话不会好好说,一时不忿,不是差评就是投诉;一时委屈,就可能冲动犯罪,“恶向胆边生”?

  往往遇到未成年人犯罪,人们会习惯性地质疑其成长环境。朱某的案件也逃避不了这样的魔咒。单亲,从小跟爷爷奶奶长大,孤僻,不爱与父亲交流,这无疑再次印证了一个人心理阴影面积与家庭成长环境的关系。

  朱某也承认自己性格存在问题,入职时的培训,并没能让他学会如何尊重顾客。也可能,朱某在成长过程中所受的教育,让他养成了这种狭隘偏执的性格。美国心理学家米格拉姆的一项试验显示,一个人的社会服从程度与个体的道德水平、个性特征、奖惩程度及社会环境氛围有关。朱某的不服从,和一般的青春期叛逆,又有着迥然的差异。前者是手下留情的发泄,而朱某或许从未意识到他施暴的后果。朱某的世界,家庭就是最小社会单位,父子间缺少理解和沟通,憋屈过活。摩擦矛盾日积月累无形发酵聚变,总会哪天在哪突然爆发;外出打工,又遇只讲狼性法则考核的股东。没有互让和解只有互欺,这次或是偶然,但这条成长轨迹却暗藏太多悲剧性必然。

  可单亲不是肇事借口,犯错特别是违法犯罪,总要付出应有代价。社会暴戾之气并不仅仅存在弱者身上。对于弱者暴戾,可以适当同情,但更需要作出的是,看到其中背后的社会问题,看到暴戾之气为何在他们身上越演越烈。这样,反思才不至于成为没有原则的同情。

  从这一事件当中,更容易看到共同体意识的缺失和对理性交往的失望。虽然,人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但是共同体意识未必具有,人们未必把其他人,尤其是陌生人看成是共同体中的一员,人们不知道自己与他人有何种关联,所以感同身受的体验就会缺少,相互尊重的自觉就会稀缺。更多时候,人们觉得他人是个无关紧要的人,而一旦发生利益摩擦,对方就是一个对自己产生威胁的人。这种共同体意识的缺少对弱者影响更大,因为他们没有资源和平台跻身于某些圈子,他们也没有能力和机会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证明自己,他们更容易被忽视,也更难找到存在感。这难免让他们感到失落,变得敏感,也难免面临来自其他群体的歧视与打击。

  本来,理性交往还可以让人们有话好好说,即使出现问题发生摩擦,也可以通过沟通交流或求助制度规则的方式进行妥善解决。这是社会最愿意看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但实际情况是,人们根本不把规则当回事,也没有形成应有的制度敬畏,生活中的交往,特别是发生摩擦时的交往,靠的不是谁说的有道理,谁做的合乎规矩,而是谁有关系,谁能够摆平对方。矛盾发生时,对立双方已经没有了沟通的耐心和交流的动力,也没有了对制度和规则的尊重,人们想到的是如何找到保护自己的最佳方式,即便这种方式不光彩。这对于弱者来说,也是一个难题,他们没有外在的力量可以借用,一旦他们自以为受到攻击,就可能以暴力的方式进行直接回应,他们不是不计后果,是自以为没有其他办法。 

  因火锅添汤引发争执,导致一人重度烫伤,一人被刑拘,这样的结局,让人唏嘘。很多人指责朱某年轻气盛,甚至认为其心理有问题,也有人主张“一个巴掌拍不响”,双方都有错。但我认为,事已至此,再去指责当事人谁好谁坏,意义并不大,此时最务实的讨论或是:当我们与他人发生争执时,如何避免事态升级,使自己免于伤害?

  应认识到,很多悲剧的发生,往往源于一些零碎的口角之争。如果在这些口角之争升级为实质性的冲突之前,双方或者至少有一方能控制住自己的火气,稍加忍让,哪怕在表面上吃点亏,或许就可以将自己从可能的麻烦中解脱出来。这样看起来有些忍气吞声,甚至懦弱,但陌生人社会,在不知道对方是什么性格、会有什么极端行为之前,适当的懦弱,也是一种自保。

  追根溯源,绝大多数暴力事件的发生,本质上看都是因为不宽容。此前,成都男子暴打变道女司机,也是因为不能控制住自己的火气,谁都不相让,谁都不想成为受欺负的一方,最终双方都为自己的暴戾与不宽容付出了代价。

  当愤怒压过了理智,当暴戾取代了宽容,人的行为就极容易失范。

  在一个陌生人社会,容忍以待,这或许是我们解决纠纷最务实也是最低成本的做法。

  跳出这个事件,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审视一下这个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不难看到,日常生活中,一些所谓的强势群体面对比他们弱势的人群时,颐指气使、咄咄逼人的画面。在强势群体看来,他们的既得利益和优越的经济、社会地位完全是他们在丛林竞争中理所当然应该获得的,而那些比他们穷和差的弱势人群,作为丛林竞争的Losers,就应该被淘汰。

  因此,我们就会看到一些服务员被打还说活该、环卫工被打被侮辱好像理所当然的新闻事件,这类案例并不在少数。在一些人眼中,觉得自己就是高人一等的,对处于社会下层的服务人员压根儿就没有起码的“尊重”二字,他们只崇尚强者、王者;只尊重成功者。

  尊重每一个人,包括为你提供服务的那些比你穷、比你弱的人,这应该是现代社会起码的教养和文明的规范。贫富差距,或者社会等级的差异并不意味着优势群体就应该“高人一等”;它往往受到太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如制度不公、社会失范,等等。人类社会之所以发展出现代文明的规范,就是因为后天的教养使我们每个人都不应该生活在优胜劣汰的社会丛林中,人与人之间无论其阶层、等级,都应当互相尊重、宽容和谅解;更积极的还应该提携、扶持弱势人群,他们并非Losers,而更多是因为制度不公和社会失范的受害者。

 

 

  (观点来源:新京报、中国青年报、人民网、中国青年网)

责任编辑:杨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