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评论 > 今日话题 >>  正文

江湖险恶,校园亦江湖

发稿时间:2015-08-11 16:16: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她曾经“感动吉林”,6岁起带着弟弟拾荒给患病父亲买药,十多年间靠捡废品捐款近3万元资助80名学生。她最近“震惊羊城”,今年4月大学毕业前夕,突然从华南师范大学离校出走,当时正参加一等奖学金评选。失联两个月后,26岁吉林女孩王昱人在6月26日毕业典礼当天,向亲友和记者发出“遗嘱”邮件,准备当晚12点过后就了结自己。

  根据报道,我们大体可以勾勒出她的一些概况,家庭贫困,但不向命运低头,拉扯着弟弟却“家贫未敢忘助人”,可谓是坚强、有责任心、爱心,自然“感动吉林”,也能感动我们。根据其性格,上了大学也该是不服输、知上进,其无数的荣誉和学年平均成绩全年级第一也佐证了这一点。而且,似乎她有些偏执,至于人缘不是太好,这个应该与其成长经历、鹤立鸡群的表现、专注学业相关。

  但笔者更关注的是她的偏执,所掀起的听证风暴,她所执念的是对于自己的“感动南粤”奖该加多少分的问题。班级评优成员、学院辅导员商讨后认定王昱人的“感动南粤”奖可以加12分,但她认为我就该按照省级的评价标准来加分,按照2分等差,应该加16分。而从外人看来,就是她执意得一等奖得功利性。在此逻辑下,后来的自杀就满是“任性”、“脆弱”的负面。

  这种并没有基于清楚事实逻辑下的任性和脆弱被人们深层次解读:

  首先王昱人没有跳出自己是“感动吉林”人物的光环,甚至偏激地以为自己是一个先进人物,就一定要在各种评比中拔得头筹,可以说正是这种钻牛角尖的心态才使得其对名利斤斤计较,才经受不住“落选”的挫折,才会以死来抗争的。如果王昱人把荣誉看得淡一点,也就不会去锱铢必较,非要争什么一等奖了,后来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了。可以说,畸形的荣誉观、名利观才是导致王昱人轻生的根本原因。

  其次,相关部门、学校却忽略了对王昱人的思想教育和引导,特别是在如何看待自己获得的荣誉上缺乏必要而及时的引导,要知道王昱人2004年获得“感动吉林十大人物”称号时才15岁,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有人及时给予必要的引导,告诉她如何正确对待荣誉,如何放下荣誉所带来的包袱,她的荣誉心、名利欲也就不会极度膨胀,也就不会发生上述因未评上奖学金一等奖而离校出走、以死相争这种在常人难以理解的咄咄怪事了。

  然而,王昱人本人却坚持认为这是涉及公平公正的问题,她曾坦然说名校的老师和教授更加会看重公平公正,她如此维护自己的权益也是应该的。

  这一场听证会是王昱人争取来的,而学院领导和辅导员等也是被迫接受的。缘何这一场听证会就变成了批斗会?“辅导员首先就说我不懂得感恩,然后说我欠学费,没有资格参加评优。”王昱人感到很委屈。据王昱人回忆,会上,辅导员把评优细则读了出来,其中有一条是“无拖欠学费”。“大家看我有拖欠学费的情况,连‘感动南粤’获奖资格都没有,他们决定把原来加的12分都去掉。”王昱人说,她感觉当时现场的同学都说她不好,一直拿欠学费的事情来说,“感觉特委屈,又难堪,当时就哭了。“

  后来学校声明,“评优公平公正”按照学校规定,可能做到了,至于“评优过程与学费无关”是否属实,目前来看仍不得而知。听证会上,群体与个体的交锋,成为规则、权利、公平的看点。“公平公正的评优规则”与王昱人偏执的公平,若干的同学参与发言与王昱人一个人的自话自说,满足王昱人要求的听证会和后来的学校声明与王昱人有气无力的话语权,是否存在某种不公?

  这事实上表明,所谓的奖学金评选规则,留有太多弹性化解释的空间。基于不同的目的,则完全可以有不同的阐述。而除此以外,其为人诟病的另一点在于,各高校的评奖规则,预设了太多、太杂的“加分事项”。这一设计,虽然是为了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可是现实来看,这样一种人为复杂化的,且充斥着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的评优体系,自然容易滋生纠纷。

  王昱人的故事中,最让人痛心的部分,便在于同学们为了评奖,而对其大肆攻击、处处刁难的场景。一场奖学金评选,一点微不足道的利益,居然令同学们反目成仇,这荒诞的一幕,着实令人心酸。而事实上,大学本不该如此,奖学金的初衷也绝不在此。

  某个群体以“合理”理由去蔑视个体权利,是很可怕的事情,更可怕的是它发生在校园。这倒不是因为不给当事人以申诉的权利,而是默许你在体制内申诉的权利,却基本上不会让你维权成功,而且在接下来还要面临被孤立被指责等众多“毒箭”,并且要被一个群体以异样的眼光看待。在此语境下,又有谁会选择付出如此之大的代价,去维护自己的权利?去寻求自己认为公平的解决之道?而在这种情形下做出的极端行为,是因为当事人心理脆弱吗? 

  

  然而,人生从来不是为了感动别人而存在,也不是为了拿奖而存在。王昱人的遭遇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或多或少地体现在不同个体身上。许多大学生从一进入到大学校门,就开始严格按照大学里的种种规则去努力,在体制性认可的语境里逐渐失去了自我认知和独立判断,认为只要努力学习,大学以及整个教育体制就会给自己一个交代,就会有评奖、有荣誉还有奖学金。但,真正的命题是,大学里设立的一些评奖评优规则是不是本身就是有问题,这也是值得探讨的。

  每一位大学生,自身的存在与学习的意义并不是为了取得别人的认可,也不仅仅是拿一些奖项或奖学金。当然,拿了自然可以证明自己的人生是积极向上的,可以成为家长们口中所讲的“别人家的孩子”。但是,大学的方向与评判标准是多元化的,仅仅为了一个标准而存活,其人生是狭隘的,不仅仅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功利,而且容易活在别人的世界里,最终会迷失掉自我。

 

   (观点来源: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中国青年网、新京报网、南方网、)

责任编辑:杨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