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评论 > 今日话题 >>  正文

整治“高考移民”乱象需齐发力

发稿时间:2015-06-16 14:52: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高考移民

 

  各省市之间教育资源不均衡,国家对不同地区考生录取有不同政策,因此产生了所谓的“高考移民”。此次曝出内蒙古成为“高考移民”的重灾区,脱不开国家重点院校给予内蒙考生的录取分数线低于其他省份这一根本原因。

  再说内蒙古“高考移民”的身份。据内蒙古方面今年5月向河北省纪委发出的《关于商请查处河北省公职人员组织参与高考移民的函》中称,1300多名持外省身份证考生的父母,相当一部分是河北省公职人员,且列出183个家长的所在单位。

  一方面监管有漏洞,一方面相对低的录取分数线诱惑极大,有“门路”的家长们莫不为自己的孩子动起了心眼。如果从各地维护本地考生利益和高考秩序的角度来看,当然会对“高考移民”加以限制和打击,而这些限制和打击的重点,始终都无法脱离学籍造假的问题核心。

  在今天时有质疑“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环境下,对于高考、自主招生向农村学生倾斜的呼声从未间断,而在制度层面,保障成长环境不同的考生进行公平竞争的关键,学籍将变得原来越重要--它将是考生最重要的法律身份,尤其对在教育水平较低地区就读的考生,学籍将成为他们享受高校录取优惠政策的最重要的法律资格。

  因此对学籍的篡改、造假直接触动的是高考制度的公平起点,也是“高考移民”诞生的必经之路。所以,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教育部门都需要对中学学籍严格监管,严防考生家长、中介机构、教育部门和学校联手造假,严惩空挂学籍等学籍造假行为。否则,以学籍造假“套取”政策优惠的“高考移民”仍将屡禁不止。

  实际上所有人都很清楚,“高考移民”主要不是孩子在作怪,而是家长在欺诈,通过造假手段给孩子骗取异地高考机会。而且,“高考移民”能够成功骗得异地高考机会,关键是得到了公安、教育、学校等诸多部门的“配合和支持”。

  首先,“高考移民”是政策打击的对象,但在内蒙这次公布的1000多被查出的“高考移民”中,考生家长不但遍布河北多地,职务涉及人大、政协、财政、公安等多个部门,甚至不乏部门单位的主要领导,他们不但没有因违规为子女“移民”受到任何追究处理,就连考生被查出后也只是回河北高考或在“移民地”参加不受限制的专科高考,按照内蒙古教育招生考试中心负责人的话说是“不能让任何一名学生无缘高考”。

  如果说对于移民考生远在河北的公职人员家长,内蒙方面问责处理“鞭长莫及”的话,对于帮助高考移民提供各种假学籍假证明的内蒙当地学校等相关人员的处理也是只字不提。两地各方违规“移民”的成本都几乎为零。有“查出”没“查处”,如此“人性化”的宽容,高考移民现象又怎能得到有效遏制?

  其次,“高考移民”在河北等地,被指已有专业中介充当掮客,且从舞弊者到“移民”得逞,中间少不了各个职能部门的“一路绿灯”。那么,这就是一条盘根错节的黑色产业链。这样的产业链不完全铲除,哪怕只是处理一部分,也仍然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因此,打击高考移民现象实际上也就是与滥权行为之间的博弈,想要彻底扼杀住这种乱象,就必须要将各个参与造假和“开绿灯”的部门、个人一并处理,对于移民参考“未遂”的考生也不能过于“人性化”,不让他们受到“挫折”,因为这些对受到教育资源不均衡之苦的“本土考生”非但是一种不公平,也更不“人性”。

  我国高考制度具备形式上的公平,即“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然而在实际录取过程中,这种公平有所折损。很多高校的招生名额分配并不是参照考生数量,而是在照顾本地考生的基础上,依据各地教育资源状况进行分配。这样的结果是,很多高校空有“国立”之名而无“国立”之实,不仅加剧了地区之间的教育不平等,同时造就了大量另辟蹊径的“高考移民”。

  高考中的“地域歧视”由来已久,名额分配和分数线设置的不合理连年遭受舆论炮轰,甚至不时爆出丑闻,在此背景下,按地区人口分配录取名额也许是最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同时也是最容易付诸实施的做法。

  总的来说,高考及教育的制度改革始终在路上,均衡教育资源,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录取线等,将长期与“高考移民”等诸多问题的化解过程相伴相生,未来的合理化也是破除问题后的一次次新生。

(来源: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红网、东方网、半岛都市报、大河报)

责任编辑:褚津笙
 
版权声明: 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