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评论 > 今日话题 >>  正文

作文争议让高考价值得到升华

发稿时间:2015-06-10 17:32: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新课标全国统一卷

 

  先从高考结束时刻这场人声鼎沸的骂战看起,对新闻原型进行人肉的网友,不可能都是高考生,其中肯定有不少“冒牌货”。他们或出于好奇,或出于跟风,蜂拥而至凑热闹。而笔者也相信,大多数人都并无恶意,他们只是调侃一下、娱乐一下而已。可是,某些恶语相向甚至口出秽语者,显然既给当事人(不管是新闻原型还是“躺枪”网友)造成了伤害,也逾越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网络也不是法外之地,每个公民的隐私和合法权益不管是在现实中还是网络上,都受法律保护。不久前,因连续发布数十条关于刘强东与“奶茶妹妹”章泽天的恋情的微博,实名认证为“天津商业大学房地产经济学、土地经济学讲师”的博主王伟,被刘强东告上法庭索赔800万元。此事让不少网络“大嘴巴”怵然而惊:在网上口无遮拦,也可能后果很严重。

  现在,娱乐化、荒诞化的风潮成为网络时髦。不管多严肃的事情,总有人习惯于将其解构为一堆娱乐化和荒诞化的符号,甚至异化为一场网络狂欢甚至是网络暴力,而不去想这么做是否合适、是否会对他人产生不好的影响。负责任的网友应当规范自己的言行,管住自己的嘴巴和放在键盘上的手指。而受到伤害的当事人,也可以留存证据,像刘强东那样走法律途径维权。

  

  为何那么多人把气撒在当事人头上呢?这说明,部分考生作文考试失利,可能是平时接受的作文训练有问题。以社会现实素材写信,其实并不复杂,只不过是题型有所变化而已。在填鸭式教育背景下,许多学生只会一板一眼地按照教材或根据老师教的办法学习,不懂得触类旁通,作文写作的基础不扎实,所以碰到灵活一些的题目,也就难以应对。

  因为题材难以驾驭,就将疑似作文原型视作攻击对象,对其狂砸道德板砖,这无疑是种错向的情绪宣泄。本质上,它跟之前网络围殴变道女司机没什么区别,都是乱施网络暴力。对那些“人肉判官”的侵权行径,受害者完全可诉诸法律手段,及时报案维护权益。

  对作文“原型”搞人肉,应受到谴责甚至追责,这点毋庸置疑。与此同时,也应认识到,高考作文让他们觉得不好写,发挥受限。某种程度上,作文“原型”遭人肉,是考生、人们对命题不感冒的转向发泄。

 

  这还可能和部分学生成长环境有关。许多学生从小到大一直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成长,平时“不读书不看报”,很少参加社会事务,对外部世界缺乏必要了解,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如此,反而不利于提高学习质量,一旦在考试中碰到鲜活的题目,就可能发挥失常。在作文上丢分,有人难免感到懊恼,从而把气撒在错误的对象头上。

  一道高考作文题,暴露了部分网友人格和知识上的缺陷。这场网络暴力事件所揭示的问题,已超出高考作文题以外。中学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应试机器”,注重人格培养,让学生学到做人的道理,这样的教育方式才是成功的。

  网友微博评论

  同时,高考作文出题取材于现实,确实挺接地气,但怕就怕,作文题是离地飞升,脱离了现实情境。拿“女儿举报父亲”来说,该话题颇富争议性,听上去,这也能考验考生在情与法上的权衡判断。问题是,这果真有利于考生答卷吗?

  实质上,有警察就给出了“正确作文思路”:女孩做法应被认为是“看似无情,实则大爱”的正能量。

  需要注意的是,原新闻本就颇受争议:有人觉得,大义灭亲是遵纪守法;可也有人认为,此举会造成亲情伦理裂缝,“亲亲相隐”才是该提倡的伦理规约。这两种抵牾的价值维度,谁也不好妄断对错。公众就担心,阅卷者在阅卷时,可能会根据鼓励为大义舍小义的“标准答案”来给分,而不是容忍异质化观点。到头来,考生的文章立意若与之背离——不认同举报做法,会否被认为是“主题跑偏”,难说。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既要考学生的书面知识,又要考人生积累,特别是做人涵蕴,人生多意外,不经意中见人心,高考以学生意料不到的方式出题,正好契合高考选拔有德有用之士之本义,自身原因应对不佳迁怒素材原型实属不该。

  如今高考作文全民瞩目,这其实是好事,除了要最大程度发挥高考的社会效益,还要对我们的基础教育有倒逼效应。高考作文一改高大上板着脸讲大道理路线,转而在做人做事上直逼学生真言,这提醒我们的学校和家庭在教育上不要跑偏了。“教育”本“教书育人”也,“教书”和“育人”二者不可偏废。光教给学生文化知识应试技巧、社会实用主义价值观,这些还远远不够,还要让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做人规范内化为学生行动。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一名好公民,热心参与公共事务,在现实生活中有独立想法,面对现实问题可以得体合适地应对,全社会在遵法诚信上形成集体意志,让死守利己短视实用价值观的少数派成为“异类”,这才是教育应该发挥的廓清社会风气作用。

 

(观点来源:新京报、京华时报、中国青年网、荆楚网)

 

责任编辑:杨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