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评论 > 校园时评 >>  正文

“手机禁入中小学校园”当趁早

发稿时间:2018-08-06 14:57: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网络图 

  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起草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目前正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于此背景之下,禁不禁止手机进中小学校园的话题,再次引发热议。

  要不要禁止手机进入中小学校园?十多年来,这个问题看似见仁见智:有主张“宜疏不宜禁”的,有呼吁“不必一刀切”的,有认为“禁与不禁影响不大”的,不一而足。

  不妨先来看一组数据:《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指出,学生视力不良问题突出,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36.5%和65.3%。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研究报告指出,目前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其中我国初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率均已超过七成。我国青少年近视率已高居世界第一。相比之下,美国青少年的近视率约为25%,澳大利亚仅为1.3%,德国的近视率一直控制在15%以下。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在健康中国语境下,这样的现状叫人揪心。这里有三个基本逻辑需要厘清:第一,近视成因复杂,手机等电子产品充其量也只是其中之一。第二,从现有科研结果来看,手机等电子产品与近视的正向关系多有争议。第三,中小学生对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控制力有限,即便屏幕伤视力存疑,长时间疲劳用眼对视力伤害终究是板上钉钉的。基于以上分析,手机禁入中小学校园起码是传递一个基本价值取向:有节制地使用电子产品的生活习惯,当从小养成。

  当然,校园里的话题,从来不缺捣糨糊的辩证法。什么“宜疏不宜堵”、什么“不必一刀切”,听起来是相当有腔调的,也是理论正确的;但实际上,既没有操作性,也悖逆基本教育规律。难道带不带手机进校园要“因人制宜”?或者还是像单双号限行一样让孩子分批次携带?有一点是肯定的:不是所有的“堵”都需要原罪,也不是所有的“一刀切”都是洪水猛兽。矛盾的特殊性是以普遍性为前提的。换句话说,如果什么都要辩证分析,一刀切的校服穿着岂不是抹杀个性?一刀切的课堂教学岂不是不能“因材施教”?

  至于有人担心禁止了之后孩子会丧失使用手机的基本能力,这显然就杞人忧天了。学校教育毕竟只有几个小时,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又没有禁止孩子接触手机等电子产品,有什么好担心的呢?至于通讯联络的工具功能,没有手机之前家校关系也并非老死不相往来。再说,不少学校对于电话手表等基础功能性电子产品,还是网开一面的。放眼看看国际惯例吧:今年7月30日,法国国民议会表决通过法案,禁止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平板电脑和手表在内的所有可联网的通信设备。这一禁令将于今年9月开学时生效。至于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已通过立法,或明令禁止学生将手机带进校园或课堂,或规定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学生才能使用手机。

  一句话,权利和自由总是有边界的。联想起身边“手机平板电脑成哄娃利器,有两岁孩子近视达1000度”等新闻事件,枉顾理性逻辑和问题现象而奢谈辩证思维,所谓“不能一禁了之,也不能一放了之”的持中立场,显然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手机销毁大会”是手法极端的,进门“安检”手机是效率低下的……须从制度上一以贯之地为通讯类电子产品入校园立下规矩,好心才不会错付、善意才不至跑偏。

  “低头族”症候群当从娃娃抓起,“手机禁入中小学校园”更当趁早而行。(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邓海建)

责任编辑:王秀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