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国际 >> 正文

科普国际交流助力中国—东盟人文交流

发稿时间:2025-09-20 14:42:00 作者:张亚琼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习近平主席指出,保持中国—东盟友谊之树长青,必须夯实双方关系的社会土壤。人文交流是中国和东盟各国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科普交流作为人文交流的组成部分,在增进民心相通中发挥着独特作用。近日,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举办。乘着东博会的东风,第7届10+3青年科学家论坛、中国(广西)—东盟青年科学家人工智能对话活动、第九届“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与教师研讨活动(中国—东盟青少年创客营)等科普相关活动也在南宁成功举办,成为中国—东盟合作的“暖心纽带”。

  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公众对科学知识的需求日益增长,科普国际交流正成为各国人民相互学习和借鉴的重要途径。科普交流不仅实现了科学知识的传播,也有助于双方民众了解彼此科技发展水平和社会状况,从而消除误解、增进互信。作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枢纽,广西立足“桥头堡”战略定位,在科普国际交流领域探索出了创新路径与务实模式。

  以机制化建设夯实合作基础。稳定的合作机制是国际科普交流持续深化的前提。广西早在2019年便依托广西科技馆设立中国—东盟科普国际交流中心,通过整合学会、企业、高校等多方资源,构建起涵盖青少年科普活动、资源共建共享、场馆联合建设的多元化合作框架。在线下,各单位积极承办2025中国—东盟科普之夜、中国流动科技馆马来西亚巡展等,让科学知识跨越国境服务更多民众;在线上,通过“送培到东盟”“同上一堂科学课”等项目,为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师生提供精准培训,促进科普资源在东盟国家落地应用。同时,与新加坡科学中心、泰国国家科技馆签署合作备忘录,推动科普资源双向流动、互利共赢。

  以平台为依托强化合作影响力。依托已有成熟平台开展科普交流,能有效扩大影响力和合作辐射范围。中国—东盟博览会作为中国与东盟地区常态化交流的核心平台,连续多年搭建科普交流场景,通过优化场景设计、展示合作成果、举办专题活动等举措,多维度开展科普交流,使公众直观感受科技魅力。此外,广西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持续拓展东盟地区参与维度与深度,参赛规模从2019年的4 支东盟队伍,发展到2025年覆盖5个以上东盟国家,成为中国与东盟规模最大的青少年科技交流平台之一。

  以载体创新拓宽传播边界。创新传播载体是打破科普交流时空限制、丰富交流内涵的关键。广西积极探索“科普+” 融合模式,将科普与跨境电商、动漫影视、东盟文化有机结合。在文旅体验场景中融入科学知识讲解,让游客在感受东盟国家不同文化的同时了解科技原理;在跨境业务培训中加入科普元素,使科学知识能伴随贸易往来自然流动,助力东盟国家公众科学素质的提升。

  以人才协作激活资源效能。用好跨国人才资源,是将人才优势转化为科普交流实效优势的前提。广西依托自身东盟留学生集聚的优势,积极引导其深度参与科普活动策划、科普资源制作等环节,从设计符合东盟国家公众认知习惯的科普内容,到开展多语种科普材料翻译,不断提升科普交流的针对性与受众认同感。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科普国际交流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播科学知识,更在于凝聚合作共识、筑牢友谊根基。面向未来,要持续加强机制建设、创新交流形式、丰富交流内容,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使文明交流互鉴的成果惠及更多民众。(作者:中国科普研究所国际合作处职员 张亚琼)

责任编辑:张哲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