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评论 > 最新评论 >>  正文

谈谈有始有终的“终”

发稿时间:2018-10-30 09:47: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作者:唐剑锋

  在谈到落实工作“最后一公里”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不移抓好落实,不打折扣,不能遇到矛盾和问题就绕着走、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对改革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研究、提出对策、积极化解。”工作不能落实到底,不能有始有终,叫什么担当?

  “有始有终”一词,最早出自于《论语·子张》中,意思是指做事情有开头、也有收尾,也指做事能够坚持到底。原文是这样说的——“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这段话翻译成今天的语言,就是“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做些打扫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这些不过是末节小事,根本的东西却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呢?’子夏听了,说:‘唉,子游错了!君子之道先传授哪一条,后传授哪一条,这就像草和木一样,都是分类区别的。君子之道怎么可以随意歪曲,欺骗学生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终地教授学生们,恐怕只有圣人吧!’”终,就是从事物一开始到结束,都一样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如果中间或者后期,出现了懈怠,出现了偷工减料,就不叫有始有终,就不叫自始至终。

  一项工作,刚开始时,没人不认真、没人不上进、没人不努力,越是快到工作结束时,越是容易懈怠。在著名的“延安对”中,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就曾提出自己的担忧:“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人最大的一个缺点,就是容易懈怠,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没有一个努力的方向、没有一个远大的志向,在成绩或者挫折面前,就很有可能消极懈怠,这样的“前车之鉴”,很多很多。

  有始有终,才能避免虎头蛇尾,这就需要自始至终讲认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些地方、部门和单位抓落实之所以成效不佳,往往与缺乏经常抓、反复抓、持久抓有关。如果抓一阵子松一阵子,热一阵子冷一阵子,不能一抓到底,那怎么能把工作落实好呢?抓落实,一定要防止虎头蛇尾。”比如异地使用医保卡问题,其实早有规定,但一年时间过去了,笔者在女儿家这座城市,看病、买药还是不能用,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一项工作,如果不能“终”,始将失去意义。对群众来讲,不能“终”,就是“不兑现承诺”,就是“放空炮”,就是“拿群众的事不当事”。人在精神懈怠时,最容易用不作为、乱作为的形式主义应付工作,应付群众,应付上级;人在精神懈怠时,最容易用失职、渎职的官僚主义督导工作、检查工作、考核工作。政策落实的好坏,要让群众评说,群众说了才最真实、最可信。

  很多好政策,在“车快到站”“船快到码头”时,就没能再坚持一下,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收获政策优惠的同时,让群众收获一份好心情,不管“中间路程”、还是“最后一公里”出了问题,都是问题。

  群众最务实。政策再好,却没有给群众带来实惠和便利,群众也不会认可,更不会叫好。终,不仅是有一个好的开始,在“中间路程”不出现“中梗阻”,更是在“最后一公里”都自始至终一个样。就是画句号的时候,也如同开始时认认真真、一丝不苟,这才叫有始有终。(唐剑锋)

责任编辑:王凤标
 
版权声明: 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