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能回答出来:调查研究是为了解决问题;那么,用什么衡量问题解决了没有、解决的怎样?惟有群众标准。只有群众标准才是最好的标准,才是最实的标准;用群众标准衡量调研成果,问题解决的好坏,是为了使调查研究更贴近实际,更反映和符合群众诉求、意愿。
群众感受,就是衡量调研成果的“晴雨表”,就是测量解决问题的“温度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习近平总书记把群众感受作为衡量群众工作好坏的标准,作为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的群众标准,体现了共产党人从来都是“想着人民”。
“想着人民”,就是“以人民之心为心”,就是始终不忘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应有的形象。调研不能止步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从建章立制上预防问题、解决问题。调研是不是发挥了作用、产生了价值,群众感受、群众受益是最好的尺子、最现实的标准。毛泽东在《调查工作》一书中指出,“要亲自出马,凡担负领导工作的人一定都要亲身从事社会经济的实际调查,不能单靠书面报告,因为二者是两回事”。“亲自出马”,是解决问题、制定政策的基本依据,也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
调研不是看走访了多少地方,而是看解决了多少问题。不针对问题,不解决问题的调查研究,只能是轰轰烈烈走过场,只能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只能是用形式主义的调研为自己涂脂抹粉。不仅解决不了问题,甚至让群众感受不到一点真心、一点诚意,凡是不针对问题、不解决问题的调查研究,都将失信于民,都是劳民伤财,都是弄虚作假。走的地方越多,越会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留下华而不实的印象;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好大喜功,华而不实,走过场,群众最为反感。谁在调研中不注重群众感受,不注重解决问题,谁就会脱离群众。
调研、解决问题,也得讲究精准。群众的要求并不高,群众的获得感也很实在,就在于一个个具体困难都得到解决,就在于一桩桩心头事都有回应。只有让调研成为决策前的重要一环,成为执行过程中的习惯性步骤与经常性工作,成为解决问题的“投石问路”,其思路与举措才会更加科学严密规范,也才能真正获得群众好的反响。一位领导同志深有体会地说:“只有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调研,才有持久生命力,也才能真正走进民心。”
不是群众不“买账”,而是你从来不买群众的“帐”。每一名领导干部,都要扪心问一问自己:在调研中,在工作中,我们认真听过群众的话吗?认真倾听过群众的意见吗?认真考虑过群众的感受吗?你拿群众意见不当意见,你拿群众诉求从不上心里去,就是群众合理的诉求、意见、建议,你都认为“为难政府”,怎么可能让群众与你同心同德、保持一致?在群众有意见的时候,要多找自己的问题,没有群众不配合政府,只有官僚主义漠视群众利益。
隔开党和政府与群众联系的,不是别的,正是漠视群众利益,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好大喜功,独断专行,不听群众意见和建议,绕开矛盾,不解决问题。群众关心的,多是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小事,这些琐事、小事很麻烦,很多时候,甚至会“剪不断理还乱”;不下真功夫,很难解决问题。把解决这些问题的劲儿,用到“起鼓”的地方,往往收获更大政绩。
看一名领导干部是不是真解决问题、真调查研究,只需看他是不是把群众感受放到第一位。你说得多好,而实际上,却把群众感受放到一边,甚至置之不理,这样的调查研究,只能是推、是拖、是躲、是绕,是“只栽花不栽刺”,就是说得天花乱坠,群众都不会“买账”。(唐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