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
作者:李思辉(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引发广泛关注。
科技史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青年科技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力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青年科技人才规模不断壮大。据统计,2012年至2021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量由416.7万人增长到858.1万人。一支数量庞大、青春洋溢的青年科技大军已经形成。
广大青年科技人员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难免面临现实难题。比如,有些青年科技人才面临着成长平台和发展机会不足的问题;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对年轻人的考核太过僵化,依然没能跳出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桎梏;在一些高校、科研机构,科研之外的负担依然很重,消耗年轻人的精力。
《若干措施》坚持问题导向,做加法。从提出“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用于支持3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开展自主研究,有条件的单位支持比例逐步提到不低于年度预算的50%”,到规定“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应急科技攻关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4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担任项目(课题)负责人和骨干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从“稳步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青年科技人才的资助规模,将资助项目数占比保持在45%以上”,到“鼓励各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面向青年科技人才自主设立科研项目,由4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领衔承担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60%”……把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政策支持落实到具体的倾斜比例上而不是原则性的口号上,有助于让青年科技人才的好项目、好课题、好创意得到更充足的资金保障。
《若干措施》直面制度障碍,做减法。规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进一步扩大青年科学家项目比例,负责人申报年龄可放宽到40岁,并不设职称、学历限制”,体现的是反对论资排辈,打破条条框框的务实态度;明确要求“用人单位在非科研事务中‘做减法’”,提出“每周80%以上的工作时间用于科研学术活动”,意在把青年科技人才从文山、会海、材料堆中解放出来,从繁杂的项目经费报销程序、无休止的经费审计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把更多精力用在搞科研、干正事上。
今日中国,广大青年科技人才学历普遍较高、眼界更为开阔、创新创造的劲头更足,是一支值得期待的科学创新队伍,是值得珍视的国家宝贵人才资源。期待各地、各部门认真理解《若干措施》的精神实质,严格落实《若干措施》提出的“加减法”,充分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赋予其更多担纲领衔、脱颖而出的机会。
今日中国,北斗导航、探月探火等重大战略科技任务的许多项目团队平均年龄都在30多岁,年轻人只要想干事,机会有很多。期待广大青年科技人员从党和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中,看到厚重的国之期许、民之期盼,笃定科研报国之志,以更大的热情、更足的韧劲、更积极的姿态投身到科学研究中,努力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展风采、立新功。
《光明日报》(2023年09月05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