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评论 > 政策 >>  正文

走出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发稿时间:2022-05-13 11:08:00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作者:青海省委宣传部 中国青年网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年来,青海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同心同向接续奋斗,奋力开拓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

  坚持深化改革,走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和成果转化力度,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激发创新活力。”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持续在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上下功夫,奋力开创“十四五”时期青海新局面。

  用活高原资源,挖掘发展潜力。立足青海实际,深度挖掘和利用高原特有的资源禀赋,实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创建工程、重点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程、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科技攻坚工程、清洁能源关键技术攻关工程、新材料延链补链科技突破工程、生态保护建设科技支撑工程等科技创新工程,着力摆脱传统路径依赖,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干出青海作为。

  优化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深化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实施青海学者、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技术技能人才、乡村振兴人才、党政新苗、教学名师、高原名医、文化名家等人才专项工程,培育一批“青海高原工匠”,加快推动青海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

  融入新兴格局,增强内生动力。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立足青海承东启西、联藏络疆,位于古丝绸之路青海道的特殊地理位置,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打造黄河上游千里保护带,完善水资源水生态长效保护机制,推动生态保护地区和生态受益地区互利共赢,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坚持生态优先,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青海被誉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既是生态资源的宝库,又是生态安全的屏障,保护好青海的生态环境是青海各级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的使命任务。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和生态道德,让绿色发展理念成为青海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全方位开展青海省情和绿色价值观教育,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党史学习教育、群众性主题教育、各级干部职工培训,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进牧区、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进网络,加快生态文明知识普及。

  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牢固树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意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加强雪山冰川、江源流域、湖泊湿地、草原草甸、沙地荒漠等生态治理修复,建立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全力推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扎实开展木里矿区生态环境整治,积极开展洁净三江源行动,使三江源成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示范区。

  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发挥好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赋予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的区域绿色品牌价值,建设共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共同传承区域历史文脉、共同打造区域旅游典范的城镇发展共同体。建设玉树高原生态型商贸文化旅游城市和三江源地区中心城市以及玛沁雪域高原新城,促进城镇化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打造绿色人文“江河源”。

  坚持人民至上,走出一条民生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民生是“红线”,是“底线”,更是一份发给各级党政机关、党员干部的“考卷”。青海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高品质生活,必须将民生问题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改善民生福祉,着力推动共同富裕。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坚决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实施城中村整治、老旧小区改造、城乡公厕等项目建设,建成一批高原美丽城镇,实施城市“畅通工程”“微改造工程”“夜间经济工程”,打造一批农字号、文字号、旅字号、体字号特色小镇,切实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让青海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处理好生态保护和民生发展的关系。以实现生态保护和民生保障“双赢”为目标,创新生态管理和治理模式,按照生态与生产生活兼顾、系统治理与分类施策统筹、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结合等原则,划定生态红线、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合理发展生态畜牧业、旅游业等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建设生态公园等民生服务设施,增设生态管护员等各类公益性岗位,努力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实现生态保护和民生保障相协调。

  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推动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建设,充分利用各地环境资源,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推进农村“四边”绿化,打造“河湟民宿”“绿洲庄园”“环湖牧居”“多彩藏居”等特色民居和乡村建筑,打造高原美丽乡村升级版。实施乡风文明培育行动,持续推进文化惠民、春雨行动、阳光工程等文化志愿服务,广泛开展“书香青海·书屋照亮乡村”主题实践活动,让乡村振兴更富精神内涵。

  坚持和谐稳定,走出一条团结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青海是稳藏固疆的战略要地,必须始终高举民族大团结旗帜,坚决维护团结,全力促进团结,努力保障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坚持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大力开展“爱国、感恩、团结、法治”等主题宣讲,运用“马背宣讲团”“格萨尔说唱宣讲团”使党的声音传遍青海高原,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到达率、点赞率、使用率,使各族干部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生动局面进一步巩固发展,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夯实、执政能力进一步提高。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底线思维,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做好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课题研究,开展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社会主义法治宣传教育,广泛报道各地区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发生的感人故事和积极向上、向善、向美的民族团结事迹,在全省唱响民族团结进步的主旋律,引导各族群众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从根本上铸牢民族团结和睦的“根”和“魂”。

  坚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坚持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作为青海民族工作的牵引性工程,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将创建工作与乡村振兴、生态建设、文化旅游、党的建设等工作相融合,同频共振、同步推进,在各领域、各行业打造能够立得住、叫得响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载体和品牌,最大限度释放民族团结与全业态融合发展的红利,解决好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产生活问题,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

  坚持党建引领,走出一条红色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做到学史崇德,就是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涵养高尚的道德品质。”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传承和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丰厚滋养,让党的精神谱系永放光芒。

  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和“十四五”开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起步的关键时刻来青海考察的关键意义,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忠诚于党、忠诚于领袖的政治自觉深化学习,以不负嘱托、不负时代的紧迫感投身实践,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境界锻造自己,推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在高原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崇尚造福人民的公德。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心系群众。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各基层党组织以“为民办事在一线、化解民忧零距离”党支部承诺践诺活动为载体办实事,广大党员以“我的岗位我负责、我在岗位请放心”岗位建功立业活动办实事,推动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就业促进、教育提质、住房保障、敬老扶幼等方面的十大类45项民生实事工程落实落地,切实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以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以躬身实践造福人民。

  崇尚严于律己的私德。广泛开展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的宣传,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涵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从严管党治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以革命烈士、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为标尺,着力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慎微慎独,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在传承红色血脉中不断严于律己,在伟大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原标题:走出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乔佳新 见习编辑:张哲宁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