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热点 >> 正文

20多人的企业发出128万张证,盲信“考证”如何破除?

发稿时间:2022-05-27 14:04:00 作者:杨鑫宇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近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人事考试中心等机构发布声明称,接群众举报反映,英才公司以“JYPC全国职业资格考试认证中心”名义颁发“注册职业资格证书”,而该公司及其认证中心并未在行业主管部门备案,颁发的证书不属于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涉事公司引发关注后,新华社记者实地走访发现:该公司仅有2间办公室,20多人办公,却“开发”了1730个职业资格考试项目,宣称已发证128万张。如此夸张的数量对比,既让人惊叹于这家公司作恶的“效率”,也反映出了社会对各种职业证照扭曲的“市场需求”。

  涉事公司对外宣称是国内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第三方认证机构。从名称、制式上看,该公司出具的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看起来也挺像回事。该公司提供“认证”的职业资格,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无所不包,从有意模仿造价工程师的“造价师”,到紧跟时代潮流的“网络直播师”,再到听起来就唬人的“导弹维修工程师”“部队政治工作师”,任何你想得到或想不到的职业名目,都能在这家公司的列表中找到。

  尽管这些证书盖着红色的公章,甚至印着明晃晃的国徽,但事实上,这1730个职业资格,都是国家职业资格体系中根本不存在的项目。从这个角度上看,该公司出具的证书说是“假证”都有些勉强,与自己写上内容的废纸也没什么区别。但是,就是这么一堆废纸,竟然能卖出128万份,撑起一家收益颇丰的公司。在这出充满讽刺意味的现实荒诞剧中,有问题的恐怕不止是这家无良公司,同时也是某些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对“考证”的盲目迷信。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证明。2014年之前,许多职业的从业资格都需要劳动者考取证照,以至于民间有“三百六十行,行行要考证”的说法。然而,自从2014年,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减少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的行政目标以来,这一情况已经有了明显改变。2017年,人社部经国务院同意向社会公布了《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目录之外一律不得许可和认定职业资格,目录之内除准入类职业资格外一律不得与就业创业挂钩。

  2021年新修订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仅收录了72项职业资格,还没有英才公司编造出来的零头多。一边是有关部门大力精简职业资格体系,为人才流动扫清障碍,另一边却是个别公司借着“考证热”赚的盆满钵满。如此分裂的社会现实,让人不得不对人才市场现状有所反思。

  应当看到,当前社会对“考证”的迷信,同时存在于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双方,其中既有“观念惯性”的成分,也有就业形势紧张的影响。所谓“观念惯性”,指的是某些单位和个人习惯了“行行要考证”的旧环境,对政策变化缺乏感知和认同,因此才会出现求职者被发证企业欺骗,用人单位又被假证“忽悠”的景象。此外,就业岗位少、找工作不容易的现状,也难免在求职者心中催生焦虑,让一部分人“病急乱投医”,走上四处求“证”的弯路。

  要制止英才公司这种钻政策空子的企业滥发职业资格证,由监管部门依法进行处罚当然很有必要。但是,如果不能根除社会对这些“废纸证照”非理性的需求,就算英才公司关门大吉,也会有其他人盘算着来这个领域收割“韭菜”。近年来,与“考证”有关的社会乱象频频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有企业巧立名目滥发证照,也有企业谎称可以“保过”,收取巨额培训费用。追根溯源,所有这些乱象的根源,都是人们心中的迷信。唯有将“使就业创业创新不为繁多的‘证书’所累,让各类人才放手拼搏”这一原则落实到底,促成社会观念的转变,才能让就业市场真正得到“解放”。

  撰文/杨鑫宇

责任编辑:乔佳新 见习编辑:张哲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