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热点 >> 正文

私享万亩湿地?滇池不是少数人的“后花园”

发稿时间:2021-05-08 09:15:00 作者:任冠青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我们不需要装裱,没有比这块湿地更好的装裱”“云南如诗般的春景,都藏在长腰山院墅的客厅里”……看到这些广告标语,是不是觉得充满了“诗与远方”的恬静意味?近日,中央环保督查组的通报,却让公众看到了这套营销话语背后触目惊心的生态破坏乱象。

  5月6日,生态环境部公开通报称,围绕滇池“环湖开发”“贴线开发”现象突出,在地产商的野蛮开发下,位于滇池南岸的长腰山90%以上区域已被开发为房地产项目,长腰山变成了“水泥山”,生态功能基本丧失。对此,督察组直指昆明当地党委、政府在滇池保护治理上“只算眼前账、不算长远账”“没有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滇池”。

  多年绿荫山林被私人院墅和高尔夫球场蚕食殆尽,以至于长腰山被钢筋水泥包裹得严严实实,毫无喘息之地,基本丧失了生态涵养功能。此情此景,不仅令人深感痛心和惋惜,也是对此前村民付出的巨大牺牲的辜负。自2008年起,昆明市实施“四退三还”工程,旨在为滇池腾出更多生态空间。为此,仅草海5号片区就迁走村民约五千多人。

  对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来说,永久迁离故土该是多么艰难的决定,又该有多么眷恋和不舍,可为了保护当地生态,维护滇池一泓清水,他们最终还是离开了。令人不解的是,他们的付出,却是为少数人“私享万亩湿地”腾地方。据澎湃新闻报道,新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将使草海5号片区增加了几万人口。人们原本期待满目苍翠的生态涵养项目,摇身一变成为连接成片的别墅豪宅。保护滇池生态、守护绿水青山的当务之急,也似乎被当地抛诸脑后。

  房地产项目的建设绝非朝夕之间,更难以“暗度陈仓”,何况在保护区内还大张旗鼓地打出了不少宣传标语。那么,如此肆意蔓延的“环湖开发”是如何被审核和批准的?一些明显违规的建筑工程,为何迟迟未被发现和制止,以至于造成长腰山90%以上区域都被开发为房地产项目的惊人景象?其中是否存在管理不当甚至利益输送等问题?这些问题之中,有太多值得当地有关部门严肃整改、问责和认真反思的空间。

  在中央环保督查组的下沉督查中,发现了不少虚假整改、玩文字游戏等怪现状:在滇池东岸,一高尔夫球场侵占滇池一级保护区,相关单位弄虚作假,将树枝插入浅层表土冒充植树,拔出来连根茎都没有;有房地产集团打着健康养老产业的幌子,在滇池二级保护限制建设区内又继续开工建设别墅,行房地产开发之实……

  对于如此容易被发现和戳穿的伎俩,当地某些监管部门为何选择视而不见甚至有意庇护?说到底,还是“只算眼前账、不算长远账”,没有真正把滇池的生态治理放在心上,宁愿对督察组敷衍塞责也不愿踏实认真整改。而此次督察组将长腰山过度开发乱象作为公开通报典型案例,并直指“昆明当地党委、政府政治站位不高,在滇池保护治理上态度不坚决、行动打折扣,标准不高、要求不严”的严厉措辞,也传达了滇池保护不容如此“糊弄”的态度。对此,当地还需正视问题,严肃问责,从根源上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性。

  值得反思的是,无论是“以最佳视野饱览滇海风光”的含蓄描摹,还是“造昆明鼎级富人区”等直白宣传,房地产商都是在兜售和激发一种狭隘的占有观念,仿佛要把滇池变为少数人的“后花园”,而无视其是宝贵公共资源的事实。其实,水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又何须刻意用物理空间的占有来贪婪“私享”?

  当大量建筑掩盖了山体原有的地形地貌,原有沟渠、小溪被水泥硬化,清水进不去,污染负荷增加,怎能保证眼前绿水青山的长远可持续发展?这样的“破坏性占有”又有什么意义?因此,对于此类房地产商的“洗脑”式广告宣传,当地有关部门还需加强监管和引导,消费者也应培养理性健康的观念,避免被这些营销话术“带偏”。

  据媒体报道,5月6日,多台挖机作业拆除长腰山在建楼房,众多工人也在漫山遍野栽种树苗。拆建之间造成了多少无谓的浪费?这些小树苗又要历经多少岁月才能使长腰山恢复往日苍翠?希望这些代价能让当地有关部门真正警醒、深入反思,别再让美丽滇池受此折腾。

责任编辑:何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