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热点 >> 正文

疫情研究“反转”?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发稿时间:2020-02-10 16:15:01 作者:王钟的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随着新增确诊病例连续多日下降,公众和一些研究人员期待疫情的“拐点”早日到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王辰认为,拐点不是人为就能明确预期的,病毒是否变异也未可预期。

  这些天以来,科研人员对新冠病毒的研究不断深入,相关成果被媒体陆续披露。但是,让人们疑惑的是,一些专家的学术观点并不一致。比如,先前有卫生防疫专家认为,病毒“可以确定”通过气溶胶传播,引发了一定范围内的焦虑。但在2月9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冯录召表示,气溶胶传播和粪口传播途径有待进一步明确。此外,关于疫情影响的规模、结束的时间也出现了不同说法。

  对于这些专业认识的差异,传播者要正视而不是回避,还要仔细加以甄别,将更严谨的研究成果传播给受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公众形成科学精神,坚守科学信念。

  科学抗疫,要理解科学认识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人们对新冠病毒仍然不太熟悉,相关认识依然处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严格地说,科学研究不存在一个永恒不变的答案,也就不会有普通人期待的“标准答案”。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对尚未充分研究的事物持保留意见,才是科学家对待研究对象的正确态度。

  进行科学研究,下肯定判断需要“证实”,下否定判断则需要“证伪”。一些时候,证伪比证实更有难度。目前,对于新冠病毒是否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尚缺乏证据,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有待进一步明确”显然是更为严谨的表述。这并不是浮躁的“反转”剧情,而是出于科学态度的理性回归。

  公众要形成科学精神,就应该理解阶段性是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之一。举例来说,1530年前后,哥白尼完成《天体运行论》,首次提出“日心说”,否定了当时教会维护的“地心说”,在当时是具有科学依据的判断。但是,随着人们对天文学认识的深入,发现太阳只是太阳系的中心,而太阳系在庞大的宇宙中只是沧海一粟。这并不意味着哥白尼的研究没有价值,“日心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确推动了科学的进步。牛顿力学、狭义相对论等科学理论都被后来的研究认为有局限性,但这无损它们在人类科学史上的光辉。

  对于这场事关公共利益的疫情,科学界出现不同观点、不同看法很正常。无论如何,研究者必须实事求是,守住科学的尊严与操守。面对复杂严峻的疫情,公众的情绪需要稳定,需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只有不断实现新的科研突破,深化对新冠肺炎的认识,才能给公众明朗的预期。科学家的职责就是做好科研,稳定公众情绪的最好办法就是告知公众更确切的事实真相。

  将科研成果准确地转化为公众熟悉的语言,是媒体和传播者的责任。疫情发生以来,一些传播者暴露出驾驭科学题材能力不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缺乏科学性的信息传播。为防止一些人以“科学”名义谋取私利、扰乱防控大局,媒体要把住舆论传播的关。无论对于科学题材的报道,还是其他类型的报道,都不能偏听偏信,多方求证核实始终是开展报道的基本法则。

  科学没有“标准答案”,并不意味着公众面对疫情科研信息必然无所适从。对普通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开展科学防护。很多防护常识早就是科学界的共识,像戴口罩、勤洗手、减少与他人接触等。科学结论往往有着程度和条件的限制,过度防护同样不可取。对于此次疫情而言,防护服、护目镜、N95口罩对不在抗疫一线的人来说就并非必需。尤其是在当下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分类实施防护,才是符合科学精神的做法。

  目前,很多科研工作者奋战在研究新冠病毒的一线,他们通宵达旦地工作,不计个人得失,都希望尽快将科研成果运用于疾病的攻克。对所有有担当、有使命感的科研工作者,人们都将致以敬意。坚守科学信念,理解科学研究的阶段性规律,抵制伪科学的错误思维,才是普通公众认识疫情、应对疫情的正确态度。

责任编辑:工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