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十亿人“宅”家,不出门的大年怎么过

发稿时间:2020-01-29 14:24:16 作者:任冠青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水桶、板凳、水壶、饮料一字码开,站在一米外玩“套圈”游戏;给猫咪讲讲函数;室内羽毛球、乒乓球轮番上阵,伴着钢琴奏鸣曲此起彼伏;坐在自家鱼缸前玩起钓鱼游戏……在紧张的疫情防控战中,许多发挥民间智慧、自娱自乐的“宅家”方式在网络流传,给大家带来了不少欢乐。不出门的大年该怎么过,成为当前十亿国人的共同议题。

随着各方对疫情状况的加紧宣传,许多人的防范意识都大大加强,在家自我隔离。可是对于习惯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说,我们对于这种突如其来的生活变化,毕竟是缺乏经验准备的。在自我隔离期间,活动空间被限制,时间出现大片空白,伴随着铺天盖地的疫情新闻,难免会使人产生较大的心理变化。

最让人担心的,还是身处疫情“暴风眼”的湖北省。这两天,就出现了武汉人夜晚隔空喊话,称“对面的,吵下架,要疯了”等既搞笑又让人心酸的视频。方法当然有待商榷,但问题却是真实存在的。我有一位在武汉的朋友,就很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心理状态:“目前内心的焦虑是被压制的。理性告诉我:没必要,待在家是安全的!但本能还是会害怕,甚至有些烦躁。”

疫情当前,大家的内心必然会有焦虑和不安。但是若不加以控制和调节,就可能会出现情感决堤、崩溃等现象。我们的身体已经被隔离,心灵却不能再封闭。在对疫情保持警觉、加强理性认知的同时,也可以有些“苦中作乐”的浪漫主义精神,才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避免心理危机等“次生灾害”。

第一,应当合理控制接触相关信息的频次。前两天,我就因为睡前刷新闻而紧张、入睡困难。有时看完各个客户端的推送还不够,感觉需要看更多信息才能满足内心需求。后来我发现,这只能让自己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产生更多不必要的空虚和不安。因此,对于疫情信息,合理规划必要的信息接收频次是很重要的。在家看电视时,也不要总是播放新闻频道,促进过度焦虑的产生。对疫情新闻的无知是可怕的,可是同类新闻的信息过量同样是有害的。如果说最开始大家的防范意识有所不足,如今的状况却是神经过于紧绷。对于一场可能的持久战来说,这样的倾向是值得警惕的。

第二,通过开发精神生活转移注意力、减少焦虑。比如,可以趁此机会补一下平时没时间看的书(戳二条看我们的推荐书单)、电影和剧集;通过冥想、瑜伽、打坐等形式,让自己从过度的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中暂时解脱出来;目前故宫、莫高窟、山西博物馆、武汉博物馆等都开放了网上展厅,可以通过“云逛展”方式,让自己处身浩瀚的历史和精妙的艺术当中。

为此,相关机构和社会组织可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民众提供便利。比如,相关平台可以开放更多的免费资源,让一些优质图书、影视剧、音乐等变收费为免费,也可以适时推出一些“宅家”书单、歌单和剧列。不少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服务机构虽已闭馆,也可以通过开放资源库、“云设展”等方式为大家提供精神生活支持。

第三,可以把被迫“宅家”当成一种生活实验。每年春节,说是与父母团聚,我的七天却总是被各种聚餐和安排占据,有时候甚至比上班时还要忙碌。这两天由于被迫在家,我却意外开始关注到家里的一切细节,与父母平心静气地聊聊天,看看过去的老照片,谈谈未来一年的规划,全然不被打扰。自我隔离固然有些无奈,然而借此机会,也可以放慢生活的脚步、缩小捕捞生活的网眼,发现生活的真相。

因此,除了基本生活需求,民众的沟通需求也要被关注。当前,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都已开设免费心理咨询热线,疏导大家的负面情绪。同时,家庭、朋友、社区之间的沟通和关怀,也能让人产生共同体意识,避免一个人钻牛角尖、持续抑郁的状况。我那位武汉的朋友一人在家,她认为:跟好朋友和父母的沟通,是最能纾解焦虑的。有时候他们会传一些与疫情有关的轻松视频。这会让她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看到大家都很乐观,自己心里也会轻松很多。

这两天,我总是会想到马尔克斯的一本书名——《霍乱时期的爱情》。之前的我总是不理解:在那场遥远的霍乱之中,生出爱情之花该是多么奢侈的事情啊。但是这两天的疫情让我想明白了一个道理:任何困难都只是暂时的,在理性警觉的同时,还有很多美好的事情值得我们期待。“宅”在家里的年,又何尝不是一种生活实验。我们此刻的沉寂与积淀,是为了此后更好地出发。

  

责任编辑:工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