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热点 >> 正文

结婚率降至“冰点”,主动剩下还是被迫单身?

发稿时间:2019-07-13 18:45:00 作者:黄帅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数据,从全国范围来看,2018年结婚率仅为7.2‰,这个数字创下了近十年来新低。从不同省份的差异来看,经济越发达地区的结婚率越低,2018年全国结婚率最低的上海只有4.4‰,浙江5.9‰为倒数第二,广东、北京、天津等地的结婚率也偏低。(《中国青年报》7月12日)

  结婚率连年走低的话题,在当下已不是新鲜事,但从日前公布的数据来看,结婚率如此之低,还是突破了不少人的预想。就在六年前,这一数字还在10‰左右,短期内出现了如此大的下跌,似乎并不符合人口学的普遍原理。显然,一些特殊的社会与文化因素,导致如今结婚率下降至“冰点”。

  舆论场上的声音,大多聚焦在结婚的现实因素上。由于多数国人还十分看重结婚中的物质条件,有没有必要的经济基础,仍是能否结婚的重要因素。在农村,限制婚姻的物质条件大多是单身男性面临的彩礼压力,尤其是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动辄数万元的彩礼是不少适婚男性的“拦路虎”,“没钱就娶不上媳妇”,产生了大量“光棍儿”问题。而在城市中,买房的压力则困扰着不少单身青年,而个别一线城市的户籍限制,也导致不少人“想结婚却无法结婚”。上述群体,属于“被动单身”的类型,其中不乏进入一二线城市的“外省青年”,也有刚刚进入城市的农村群体,他们的主要因素是源于现实物质压力。

  还有不少未婚者,可以被称为“主动单身”,与其说这类人是“想结婚却结不了婚”,不如说是“没遇到可以结婚的人”。从新闻报道中,也能看出这类群体属于“挑挑拣拣”的心态,在挑选他人的同时也被他人挑选,但往往是选来选去,最后也找不到合适的,甚至被家人逼迫相亲,也加入了网上“吐槽相亲对象”的大军。

  并不能用传统观念来看待这种心态,所谓的“挑剔”也未必就是眼高手低,甚至一些批评者所说的“不自量力”,而是个人独立意识提高的结果,这一点在单身女性群体里格外常见。随着高等教育的全面普及,以及文化心理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按照老一代刻板的人生轨迹来生活,他们宁可走出自己个性的道路,也不愿意被强加观念的标签和身份的定位。

  据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在2018年发布的《当代青年群体婚恋观调查报告》显示,面对“如果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结婚对象,您会怎样”的问题,“69.53%的青年选择继续等待,直到找到理想的人才会选择结婚”,选择“将就结婚”的人只有5.52%。这些数据也说明,保持自我、不愿将就是多数年轻人的选择。

  在婚恋大事上,这类群体有着自己的看法,不愿意人云亦云。他们首先承认自己是一个思想独立的个体,在建立自我主体性之后,才会推己及人,选择与自己三观、生活方式接近的人,而不是被强加一种思维方式,甚至与不合适的人“假装结合”。

  其次,他们大多也尊重他人的选择,不会拿着自己的认知去想象他人,也不太会对他人在私人话题上的选择评头论足。其实,这正是一种真正彼此尊重的社会关系——个体从群体观念中脱离出来,同时又尊重他人的立场,由此形成独立的个体生活方式。但是,这也给步入婚姻带来了选择难题,何时遇到那个与自己契合的人,决定了自己何时能结婚,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及早遇到真爱,这才造成了所谓的“晚婚”甚至“不婚”难题。

  其实,西方发达国家比我们更早遇到了结婚率低的难题,但也没找到很好的应对办法,这几乎是个不可逆的趋势。美国社会学家艾里克·克里南伯格甚至还写过一本著作《单身社会》,将美国大量存在的不婚现象概括为“单身社会”的问题,其中也特别指出,“现代婚姻,越来越转变为一种因与另一个人的亲密关系而获得感情上的满足而建立并维持的关系”,甚至传统的婚姻家庭结构有走向瓦解的迹象。目前,将中国称为“单身社会”未免为时过早,但如果低结婚率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发达国家的现状恐怕就是我们的未来,对此不得不冷静看待。(黄帅)

责任编辑:乔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