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新青年说】从历史中汲取走向未来的力量——记世界博物馆日

发稿时间:2019-05-19 16:36:00 作者:晏年 来源: 中国青年网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为“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俄罗斯诗人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曾感慨说,“历史的目的就是把时间收集到一起,从而所有的人都在对时间的同一探求和征服中成为兄弟和伙伴。”那么博物馆或许就是那个收集时间的容器,每一件文物都是当时的人们对生活、对世界、对人和自然关系的基本看法和追求,出土文物所在地的那个时代是波澜壮阔还是平静缓和,是认真细致还是草率粗野,当他们埋入深不见底的土壤和水里,不再承担当时的使用价值而在黑暗处埋藏,或许等待的就是数百年后和他们无数代子孙的相遇,一件件历经千年而不改其色的文物,不仅记录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也让我们以史为鉴,从中窥探到未来。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近几年来,以故宫博物院为代表的一类大馆通过《国家宝藏》等综艺、《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以及时光博物馆等主题策划,以影像化、故事化的故事讲述,让当代的年轻观众感慨,“历史原来这么有料”。而一些小馆,虽不像大馆在资金、资源、人才方面体量宏大,但也通过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吸引人气,推广文化。比如宁波慈溪的上林湖越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几乎每两周开设诸如“庭院深深——微观模型制作”“非遗体验——泥塑““春日踏行”等现场活动,将越窑青瓷的传承与文化推向社会。

  不知不觉间,雍正和乾隆的审美差异、海昏侯墓的巨大陪葬、钟表修复的步骤,这些原本居于“庙堂之高”的内容,开始在寻常百姓间耳熟能详,博物馆也开始成为人们旅游行程中的一大打卡项目,比如笔者携老带幼的旅行中,把广州、南京、北京、厦门的博物馆逛了个遍。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但平心而论,尽管全国5000多家博物馆相继朝这个目标迈出了一大步,但还远远不够,无论是在产品的供给方面,还是在让历史走进生活场景的互动体验方面,都还有着不足。而要行稳致远、赢得观众,与其说靠的是一级文物、天价资金,不如说,用心、创新经营才是关键。

  要把博物馆变成“网红”,首先要能够挖掘好博物馆和藏品的故事。创新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无根之萍,而是基于对基础原理的反复琢磨之后的提升总结。比如南京博物馆,在南京数十个博物馆中,藏品优势并不突出,但它根据重点藏品的由来布置藏品的场景,印象最深的是展示三国藏品,迎面布置了一整面墙,背景用了草船的图案,无数支箭簇或高或低射向船,一下子把三国分天下的气氛渲染纸上;而展示魏晋南北朝的文物时,则采取曲觞流水的方式,让游客踩着石块依次参观,墙角竹边暗暗焚香,就更能理解竹林七贤的风流不羁。

  其次要创新表达方式,这已不再是一个“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酒要香,瓶要炫。越是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博物馆,越要学会时代表达。比如时下年轻人深爱表情包,甘肃省博物馆官方就趁势发布文物表情包,活了文物,乐了年轻人。

  又或者是由故宫博物院与凤凰卫视合作,借助VR构筑出真人与虚拟交织的《清明上河图3.0》,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动起来的千古名作,还能细看两岸风景,跟对面路上的货郎打个招呼。

  当然,笔者也非常理解,许多县市区的博物馆专业人才缺乏,策展能力薄弱,短时间内难以凭借一己之力大幅度提升展览水平,也可以考虑“文化走亲”,和国际级、省市级的博物馆联姻,借力借势借方法借理念。但是一个博物馆能办起来,无论是资源还是资金,都不再是制约发展的第一要素,毕竟它们不是完全自负盈亏的,同时,公共财政在给于经济补助的同时,必然期望他们承担起文化宣扬的公益作用。

  用心经营,小有小的美,大有大的妙,而不是出现“大馆挤满,小馆无人”的尴尬。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人漫步在悠久漫长的文明历程里,让过去的强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在每一个困惑、纠结、恐慌、探索、奋进的时刻,看看经历浩瀚无垠的时间而仍然留存下来的一代代人在科技上、审美上的创造。我们的先人远不如今天的我们,无论是手中所握的筹码还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他们都好好的生存发展下来,我们为什么要害怕自己不行?(晏年)

责任编辑:王凤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