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热点 >> 正文

“部长通道”引人关注的内在逻辑

发稿时间:2019-03-04 15:44:00 作者:付 彪 来源: 中国青年网

  3月3日下午,今年全国两会的首场“部长通道”开启。6位国家部委负责人亮相,其中有4位是政府机构改革之后首次亮相的“新”部长。9月完成今年新的医保目录调整,让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进入医保;今年启动12326民航服务质量监督电话;力争今年出台改革博物馆实施发展意见;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放宽不放松……首场“部长通道”上,部长们的承诺掷地有声。这些承诺经由媒体传播,在朋友圈刷屏,振奋人心。而比承诺本身更加有分量的,是承诺的兑现,是部长通道的切实“回声”。(3月4日《楚天都市报》)

  从2007年开始,“部长通道”这个长度百余米的通道逐渐成为观察两会的重要窗口。在“部长通道”上,记者们的采访方式也经历了几次变化,早些年,“堵部长”可是考验功夫的体力活。每逢两会,都会产生几位“拉部姐”“拉部哥”在网络上走红。不过,2014年两会,不再是记者冲到部长跟前邀请受访,而是大会工作人员当起“采访引导员”,部长们主动直面问题。2018年两会,又开启“代表通道”“委员通道”,进一步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的开放、透明与自信。

  有人说,“部长通道”是“赶考”路上的一道考题。走过“部长通道”,被镜头、话筒包围,部长们自然也会感受到一定的压力。事实上,“部长通道”不只是简单地为两会“发布信息”与“采集信息”而设,更是承载着监督与被监督、承诺与兑现的内在逻辑。作为部委的负责人,部长们的回应虽是“只言片语”,但“含金量”往往很高。媒体关注的,其实不仅是“部长”的身份,更是其负责的各项工作;部长要面对的,也不仅是媒体,更是媒体背后的亿万公众。实践已经证明,部长们的回应越是主动直面问题、越是贴近民生关切,就越能赢得公众的理解,得到更多的支持,凝聚更大的共识。

  可见,“部长通道”考验的不只是“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也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从两会临时性设置,上升到常态化安排,从最初记者们“堵部长”,部长们躲拱手而别,到现在主动上前认真作答,接受监督越来越主动,回应关切越来越从容,这种变化体现了政府部门的自信。比如,2017年两会期间,有46个部门在“部长通道”接受记者采访,回答了95个热点问题;2018年两会期间,有30位部门负责人在“部长通道”驻足发声,为沸腾的舆情提供出口。

  2019年两会,公众关注什么?期待什么?人民网“两会调查”结果显示,正风反腐、全面依法治国、社会保障位居前三。据悉,今年的“部长通道”,“两高”负责人也将亮相。作为两会发布权威信息、解答热点难点的重要窗口,我们完全有理由对“部长通道”寄予更多期望。(付 彪)

责任编辑: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