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早该严查天花乱坠的“神童班”

发稿时间:2018-08-17 09:48:00 作者:肖玮 来源: 中国青年网

  近来,一些培训机构打出开发脑潜力的广告,通过激发孩子大脑中的“松果体”以达到蒙眼识物、过目不忘的特殊能力。而加盟该机构只需10万元,负责人就能立马学会“蒙眼识物”的本领,并能短时间内盈利。(8月16日 中国新闻网)

  10万块钱就能打通赚钱的任督二脉,算起来也是蛮合算的。当然,家有儿女的,谁还舍不得花个万儿八千?因为瞬间就能打通孩子“宇宙能量进入人体的闸口”,且这种超能力还能“保持到30岁”。拿江湖术士的那一套来逗孩子玩儿,简直分分钟就能创造出神童奇迹。不过,叫人困惑的是,为什么培训机构却能如此赤裸裸地“忽悠”下去?

  笔者以为这是两种力量的合谋:一是一些家长走捷径之心使然。小天才平板电脑、小神童学习机……看名字就知道,一些中国家长对孩子神乎其技的本领,有着天然的憧憬。同样,那些把孩子送去“神童班”的家长亦怀揣着这点小九九。一心只想让孩子多具备些神秘技能,好在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时候能“金刚不坏”。正因如此,仅仅通过听音乐、睡一觉就能拥有天才体质的鬼话,才成为少数家长们的“刚需”。二是市场的忽悠之意难绝。“脑潜力开发”性质的教育机构,在开办程序上或许并不存在明显违规,但所谓的培训内容显然已经“超范围”。他们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看起来又像是玩游戏、又像是搞心理教育,家长本着“无害便有益”的心,也很难从实效上举报这种培训消费。

  此类神童培训大有市场,不仅在于家长有需求,更在于监管很任性。比如神秘的培训内容,大概是经不起科学检验的,那么,教育等监管部门有所警觉了吗?再说,天花乱坠的吹牛皮,是赤裸裸违反广告法等相关规定的行为。至于掏钱的家长,也是消费者,法律早就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既然不是法外之地,关键还看谁来作为。乱象难治,难的不是“是非”本身,而是公共治理中的权责关系。

  神童被异化的结果,在前些年的高考加分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一会儿是发明创造大王,一会儿是国家运动员,一会儿是核心期刊专家……幕后故事一大堆,利益链条一整季。在这个大背景下,神童培训这样的“催生行当”,其实也不算稀奇。

  “神童”和“天才”,有时就是涂脂抹粉的一场戏。至于市场上的这种培训把戏,监管部门还是早点收了它们的神通吧。(肖玮)

责任编辑:王凤标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