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工资数据发布内容该改一改了

发稿时间:2018-06-20 09:23:00 作者:关育兵 来源: 中国青年网

  近日,部分省(区、市)陆续公布了该地区2017年城镇单位平均工资。记者统计后发现,截至6月5日,已公布数据的21个省(区、市),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收入都实现了稳步增长。“辛苦一整年,还是拖了后腿。”数据发布后,不少网友都自嘲多年追不上平均水平。(6月19日《工人日报》)

  同以往一样,面对公布的数据,网友最大,也是最多的感慨,是自嘲“被平均”或“拖后腿”。“企业效益提高,职工工资上涨”这些利好因素,常常被忽略了。出现这样的现象,并不奇怪,“不患寡而患不均”是普遍存在的心理。当看到别人比自己收入多,尤其是大多数人比自己收入多的时候,这样的心理就更容易产生。

  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非也”。专家介绍说,城镇单位平均工资是宏观指标,从计算公式上来说,平均工资=报告期实际支付的全部职工工资总额/报告期工薪劳动者平均人数。应该明确的是,报告期实际支付的全部职工工资总额为税前工资,既包括单位从个人工资中直接为其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等个人应缴纳部分,也包括了用人单位支付的奖金、津贴和补贴等收入。因此,用于计算的工资总额与劳动者拿到手的收入并不等额。这样一解释,许多人心理,不知是否会有变化呢?

  事实上,城镇平均工资数据属于宏观指标,更多用于分析居民总体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当然,这并不是说,平均工资对于个人就没有参考价值。各地在制定新的社保缴费基数、最低工资标准和养老金标准,甚至发生经济赔偿案件时,平均工资都是重要的参考数据。

  职工不能简单地用平均工资数据来判断自己的收入水平,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即工资分布是一种典型的偏态分布,“少数人工资水平高,多数人工资水平低,并且高低之间差距较大”,这是给多数人形成“被平均”错觉的原因之所在。

  然而,靠解释而不是日常的理解就能看懂的工资数据,显然会削弱其权威性,有时甚至会给公众一种数据造假的感觉。工资数据发布,既然面向公众,那是不是应该照顾大多数人的观感呢?有专家和公民就呼吁,除了平均工资之外,还应发布正确反映职工工资水平和结构的“工资高位数、中位数、低位数和平均数在内”的完整数据,公布典型行业和具体职位的平均工资,这样的工资数据,才具有参考标准和意义。再进一步来说,能否再发布和个人更贴近、更可比较的个人收入平均数据呢?

  城镇单位平均工资数据发布的内容,可以改一改,也应该改一改了!(关育兵)

责任编辑:杨丽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