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热点 >> 正文

警惕“泛娱乐化”思潮,助建网络强国

发稿时间:2018-04-24 09:49:00 作者:韩婷婷 来源: 中国青年网

  随着我国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政治、文化领域出现了“泛娱乐化”的倾向且形成了一种难以自觉的社会思潮,政治“娱乐化”和文化“娱乐化”,使整个社会呈现一种“泛娱乐化”倾向。“泛娱乐化”思潮追求娱乐至上,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且依赖性强。

  一、“泛娱乐化”社会思潮的突出表现

  政治“娱乐化”,一指政治生活的“非政治化”。公民的政治生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包括我们的日常政治学习、政治实践。政治生活的“非政治化”集中体现在政治学习的“娱乐化”、政治实践的“娱乐化”两方面。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种社会思潮交织,网络多元文化涌现,融媒体及网络变成公民政治生活的“非政治化”的重灾区。从越来越多的政治性节目和政治性话题的“娱乐化”倾向,即内容、形式上的“娱乐化”,可以反映出公众会选择以更“轻松”的方式去接触、参与政治生活,如为表达个性、博人眼球,在日常谈话中套用政治人物,随意议论中央的政治决策,制作网络视频随意吐槽政治事件等,错误的观点由此传递给大众,使政治生活更具“消遣”意味。或是娱乐性内容排挤时政新闻、道德教育类内容,以明星花边新闻、国外影视资讯等取而代之。二指社会生活的“被政治化”。社会生活的“被政治化”指随意、无端地给社会生活扣上带“政治性”色彩的帽子。如《舌尖》系列对部分地区的宣传,广电总局对影视作品的审核,对部分视频网站的清理,诸如此类看似非常正常的社会治理都被冠以带有“政治性目的”的帽子。这种过度敏感的倾向导致的后果是人们对政治的“敏感度”降低,或可能引起人们习惯性地对政治生活产生抵触心理,继而动摇自身的理想信念。

  文化“娱乐化”指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的“娱乐化”,是一种文化的“异化”。篡改优秀传统作品、经典作品,抹黑英雄人物,恶搞历史人物等,都是文化“娱乐化”的体现。商业化的网络技术的兴起和其他亚文化的侵入,娱乐不知不觉在文化审美、道德评判、伦理规范、价值追求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此时的“娱乐化”文化好比“精神鸦片”,人们对文化的审美更加感官化,流于庸俗与肤浅,对历史产生充满虚无感,对科学不敬畏,道德、伦理标准失范,价值追求趋于物质化。“娱乐化”日渐成为网络文化的主要趋势,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所说,“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如作者所述,“娱乐”只是文化的附属品的局面被颠覆,娱乐反而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通行证,成为文化传播的价值体现,“娱乐化”文化“异化”,人们盲目接受,并在无形中被绑架理性思维和精神世界。文化“娱乐化”带来的后果将是价值观的认同危机。文化生态是价值观培育的土壤,文化生态一遭破坏,文化的娱乐属性反客为主,则价值观易产生扭曲,对社会共同认可的价值观认同感降低。由价值观混乱、扭曲,认同感下降引发的价值观危机将导致意识形态工作受阻,民族凝聚力下降,社会主义事业的破坏份子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促进我国各族人民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被“娱乐化”文化侵蚀,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工作。保持各区域、各民族、各阶层、各党派以及城乡间价值观的统一,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二、“泛娱乐化”思潮对人的生理、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泛娱乐化”思潮给人带来生理方面的愉悦感。笔者认为,“奶头乐理论”与“泛娱乐化”思潮的影响机制和产生的后果有异曲同工之处。“奶头乐理论”的提出者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将奶头与娱乐的英文拼接到一起,形成了“tittytainment”,专指那些令人着迷、廉价的低俗内容,常见于发泄性和满足性的娱乐中,如明星丑闻、大众化视听等,能借以廉价的优势满足大部分人的需要,廉价不仅是成本上的廉价,还在于它内容的易获取性。为了缓和未来的贫富差距和阶级矛盾带来的冲突,布热津斯基建议采用发泄性娱乐和满足性娱乐来消除“被边缘化”的人情绪上的不满和消耗他们多余的精力。“奶头乐战略”带有明显的政治性目的,企图以“安抚”策略来麻痹大众甚至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奶头乐战略”利用了人的生物学特性,以主动取悦受众的方式刺激受众大脑产生多巴胺,使人产生愉快的心情,营造一个快活的虚拟世界,使人暂时远离现实生活。同样,当人们受到“泛娱乐化”思潮的影响时,会被“泛娱乐化”廉价、低俗的产品所满足,这种产品会让人感觉自己接近某种神秘的、高大上的生活,神秘的东西不再神秘,高大上的生活离自己很近,如微博上充斥的明星绯闻、女主播带来的全民狂欢假象,人们会追求“娱乐至死”的生活状态,这是一种脱离现实的虚幻的状态,排斥严肃谈论政治、教育等现实问题,并希望学习、工作与生活一直充满娱乐性。娱乐载体主动供给内容,而内容多是无需动脑的,人们因此将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理性的思维、丰富的创造力。

  “泛娱乐化”思潮使人产生心理上的高度依赖。心理上的依赖由三方面产生,一是出于对大脑产生的多巴胺的诱惑;二是长期处于“泛娱乐化”环境中,形成一种行为习惯;三是网络化的环境导致的心理依赖,即对资讯和网络的依赖,当脱离网络和资讯时,人会显得焦躁不安。换言之,这三方面就是“需求”上的“泛娱乐化”和“供给”上的“泛娱乐化”。人们希望通过得到多巴胺来获得愉悦感,而娱乐则提供了最便捷、低廉的满足方式,这是来自于部分人自身的需求。快捷的获取和满足使人极易养成碎片化的行为习惯,思维趋向浅表化和平面化,如碎片化阅读。网络生态就是娱乐最好的生存地,就是“泛娱乐化”思潮的盛行地,而这种心理上的依赖又加剧了“泛娱乐化”。陶然等学者经研究,网络依赖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网络依赖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且存在明显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以及恐怖等症状。“泛娱乐化”思潮带来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影响更是难以自觉的,渐变的适应性和习惯性是狂欢后的自我灭亡,用“温水煮青蛙”来形容不为过。

  三、把握网络话语权,清扫“泛娱乐化”思潮

  “泛娱乐化”思潮恰恰是我国推进建设网络强国的隐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网信事业稳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说“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尤其是要为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网络企业、服务商需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担当企业应有的责任,为青少年的成长做良心事,在参与构建良好的网络生态中体悟更多的获得感。而年轻一代是网络最忠实的“粉丝”,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建设者,在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边界日渐模糊之际,年轻一代应该拿出态度,挑起担当,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年轻一代需要抵制污染网络的歪风节气,在网络强国的命题下守护好网络阵地。(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韩婷婷)

责任编辑:杨丽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