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治理牛皮癣”按图索骥停机抓住“牛鼻子”

发稿时间:2018-04-19 09:43:00 作者:杨朝清 来源: 中国青年网

  2017年11月以来,由四川成都市双流区城管局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各镇(街道)及三大运营商,对小广告上的号码予以停机处理,在全省率先实现了让发布者自行清理小广告的长效管控机制。相关工作人员证实:目前共停机1327个号码,近期还会停机1235个号码,整改后复机了92个。(4月18日《华西都市报》)

  在消费社会,小广告随处可见;它犹如久治不愈的“牛皮癣”,不仅让消费者不堪其扰,也让城市市容环境“很受伤”。无孔不入的小广告,形成了一条利益链;只有从源头治理,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牛皮癣”;对小广告上的手机号码进行停机处理,抓住了“牛鼻子”,则能取得良好的治理成效。

  小广告泛滥的背后,存在着“破窗效应”导致的失范感染。从社会心理学上看,失范行为是相互传递的,这不光是相互模仿,还有心理补偿的问题。当别人都不遵守、维护规范,就意味着我要支付更多的规范成本,从而导致“吃亏了”等相对剥夺感的产生。一部分商家不遵守规则乱贴小广告,会对遵守规则的老实人形成一种巨大的负功能的压力和诱惑;一旦失范与非失范的界限变得模糊,商家就为非法小广告找到了理由哪怕是自欺欺人的借口。

  尽管有“严禁”的紧箍咒不时念诵,有时也难以抵挡“魔高一丈”。正所谓“你挡我推,法不责众”,当剑走偏锋成为一种生存理性,非法小广告便形成了浩荡之势。一方面,违规者人数多,追责难度大,很可能会不了了之;另一方面,每一个参与者失范行为比较轻微,即使被抓住了,惩罚也不会太严重。这样的“集体无意识”,导致一些商家在张贴小广告上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

  流动的“牛皮癣”,让一个城市的光鲜与体面大打折扣。“不管你怎么样,反正我就这样”,自说自话的“牛皮癣”,显然需要给脱缰的欲望重新套上缰绳。从过往的经验来看,一些地方在清理“牛皮癣”上下了大力气,可惜好景不长,“牛皮癣”很容易死灰复燃。

  治理“牛皮癣”,需要疏堵结合、刚柔并济。一方面,老百姓也有房屋租赁、家电维修等方面的信息需求,需要街道、社区提供一些信息发布栏;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泛滥的小广告,“见一张撕一张”显然治标不治本,按图索骥联系上小广告的发布者,给他们提供过渡地带和缓冲地带,要求他们在7个工作日内执行清理“牛皮癣”并接受调查处理,逾期不处理就停机,真正做到了“打蛇打七寸”。

  手机停机不仅意味着会承受一定的物质损失,也会给“牛皮癣”的发布者带来诸多不便;当违规成本提高,当社会规范发挥了应有的效力,张贴小广告或许变得得不偿失,习惯理性选择的商家自然不愿意做“亏本生意”。(杨朝清)

责任编辑:王秀丽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