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评论 > 文娱 >>  正文

寻龙探源 何以红山——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文化传承发展的实践探索

发稿时间:2025-04-09 16:09:00 来源: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作者:闫宏伟 申兆琳 中国青年网

  红山在蒙古语中为“乌兰哈达”,乌兰为赤色、红色,哈达意即山峰,赤峰这个名字也是从“乌兰哈达”而来。红山文化距今6500年至5000年,因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而得名。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结果显示,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境内现存红山文化时期遗址725处,是红山文化分布区内遗址较为密集的地区。其中,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龙”是其极具代表性的文物,是中国现今发现较早期的龙的形象之一,被誉为“中华第一龙”。赤峰,也因此被称作“玉龙的故乡”。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赤峰博物馆,了解红山文化等史前文化发掘保护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多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中华文明根植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了红山文化在内的赤峰市各种文化在形成我国多民族文化沃土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多民族文化交融,为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指明了方向。

  何以红山?调研组带着敬畏与骄傲,追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走进赤峰博物馆、“玉龙”出土地、克什克腾旗历史文化博物馆等,深入了解赤峰市传承发展红山文化的实践探索,寻找刻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基因和血脉之源,在“寻龙”之旅中见证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之路,持续感受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

  坚持全局谋划遗产保护申遗,完善顶层设计。赤峰市始终严格落实文物保护工作方针,不断完善顶层设计,谋划构建全面系统的红山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持续推动红山文化申遗工作。一是构建红山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编制完成《红山遗址群文物保护规划》《魏家窝铺遗址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实施《红山遗址群环境治理方案》《魏家窝铺遗址环境治理方案》,颁布实行《赤峰市红山文化遗址群保护条例》等,推动文物保护法治化、科学化、规范化,为新时代全市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提供坚实制度保障。筹资1亿元,完成红山文化博物馆建设、魏家窝铺遗址保护展示、遗址安防等工程,加大遗产保护力度。二是持续推动红山文化申遗工作。红山文化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对论证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和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推动中华文明进程向前延伸具有重要作用与深远影响。2012年,国家文物局将红山后遗址、魏家窝铺遗址、牛河梁遗址合并为红山文化遗址申报项目,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赤峰市与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签订《红山文化遗址申遗中文版文本编制技术咨询项目合同》,对申遗工作进行技术咨询。积极联合辽宁省朝阳市开展红山文化遗址申遗工作,于2016年联合朝阳市与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启动红山文化遗址申遗文本编制工作,并于2024年年底完成。当前,赤峰市正在积极推进红山文化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加强考古发掘研究阐释,实证历史脉络。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强调要实施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赤峰市高度重视红山文化考古发掘和保护宣传工作,持续将对红山文化的研究阐释引向深入。一是加快推进考古发掘工作。持续做好红山文化考古多省区联动,抓住关键环节进行深入发掘。完成魏家窝铺遗址2009—2012年考古发掘工作,翻译出版《赤峰红山后遗址发掘报告》。2021年,赤峰文博院入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课题组,承担“考古中国——红山文化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年度考古调查工作任务,新发现红山文化遗址6处。其中,彩陶坡遗址龙形蚌饰的发现填补了红山文化早期龙形象的空白。二是深入开展研究阐释工作。20世纪90年代起,成立赤峰红山文化学会、中国北方古代文化国际学术研究中心等,为深化红山文化研究阐释工作奠定基础。赤峰市人民政府和赤峰学院分别举办中国北方古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吸引来自俄罗斯、英国、日本、韩国的学者交流研讨。2013年成立红山文化研究院后,连续举办13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16届红山文化旅游节,发行《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学刊》《红山文化研究》等10余部专著。召开“红山文化高峰论坛”“‘中华民族共同体与红山文化’学术研讨会”等与红山文化相关的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学者研究讨论,加强学术交流。

  深化红山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坚持古为今用。赤峰市认为,只有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才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一是探索合作机制,用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赤峰博物馆、红山文化博物馆等打造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多种合作方式,更好地展现各族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进行馆际合作。赤峰博物馆通过内引外联方式与浙江省博物馆联办“双璧同辉——红山·良渚文化展”,让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在浙博“玉·见”。进行馆校合作。与多所中小学校达成“馆校合作”框架协议,通过流动博物馆进校园、编印历史文化图书、编创动漫和数字剧等,激发青少年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让博物馆成为青少年教育的“大课堂”。进行馆媒合作。红山文化博物馆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合作,成为《中华文明地标》、中国网《似是故人来》宣传片拍摄地。二是将红山文化元素融入文化惠民活动。举办内蒙古第十三届运动会,推出《相约红山》《龙的传人》等节目。为庆祝红山文化命名七十周年,红山国家森林公园举办“盛世中华 龙舞红山”活动,长达6500米的羊绒彩龙沿着红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步道巡游祈福,与市民同舞同乐。2024年8月,新城区玉龙广场举办第十七届红山文化旅游节,将红山文化发展而来的“龙”元素贯穿始终,通过群众展演、京蒙帮扶等文化专场,揭示红山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吸引市民广泛参与互动。三是在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中弘扬红山文化。全市博物馆馆际联盟单位先后与50家旅行社合作签约,推出“龙乡寻龙”等5条“读历史 游北疆”精品文物主题游径。翁牛特旗赛沁塔拉依托“世界成林面积最大的文冠果基地”和“中华第一龙”碧玉龙出土地两大优势资源禀赋,将红山文化与文冠果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立足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持续加强红山文化文创产品研发,构建完善的“玉龙宝宝”、红山宴等红山文化主题系列IP,设计推出玉龙手把件、玉龙图书、玉龙挂毯等五大系列140余款红山文创商品。

  探索多元传播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赤峰市探索多元传播方式,持续加强红山文化宣传,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不断提高红山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一是采用数字焕新。通过数字大屏、VR眼镜、互动换装等高科技手段“链接”观众,推出“爱上博物馆”“博物馆之夜”等系列沉浸式活动,使“到博物馆去打卡”成为新风尚。“央博”数字平台推出“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实现包括红山在内的10个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点考古遗址复原的线上展出,再现“中华何以五千多年”的伟大辉煌。二是结合流行趋势。红山文化博物馆原创开发《日出红山》剧本探秘活动,吸引广大游客通过游戏对红山文化产生更深了解。利用红山文化命名70周年的重要节点,以音乐为媒唱响巍巍红山,点燃市民激情,进一步彰显城市活力。设置非遗文创展示区和美食小吃市集,通过红山温床、手工艺品、地方美食体验等形式展现红山区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民俗风情。三是促进对外传播。整合红山文化对外传播资源,实施多渠道对外传播战略,加强与欧美文博界交流合作。中国财富传媒集团携手国家数字资产联合交易平台,创新“藏品把玩”交易模式,将民间藏家的红山文化仿古玉分类整理数字化,促进在世藏品流通,助推红山文化数字化和文化“出海”战略实施。

  日出红山上,文明曙光里。红山文化和同时期其他文化广泛交流交往交融,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见证了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赤峰市对红山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实践探索,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给我们带来诸多思考。

  要继续重视和加强考古工作,持续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加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有益借鉴。经过几代考古学者接续努力,实证了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延绵不断、多元一体发展脉络中的重要一环,揭示了中华文明基因的连续性与中华文化的多样性,让更多人得以触摸历史、感知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读懂“何以红山”。我们要继续重视和加强考古工作,持续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充分运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加深对中华文明历史的了解。

  要持续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红山文化上接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是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在对红山文化出土的陶器、玉器、人像等展开研究时发现,红山文化不仅实现对本地文化传统的继承和改造,还广泛接纳来自其他文化的要素融入自身文化体系中。赤峰市居住着汉族、蒙古族、满族等46个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融合交往的舞台。我们要持续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让各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要认识到中国需要和平安定的环境,大力宣传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坚决反对破坏民族团结、破坏祖国统一的行为;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做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促进者,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要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红山文化是赤峰地区的文化基因,玉龙精神则是这片古老土地的精神命脉。红山文化凝聚起的共同文化心理,在相互交往交流交融中,成为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稳固基石。要坚持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认识历史,认识到中华民族之所以取得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是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铸就的成果;要坚持用正确的民族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加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互助,促进民族和谐;要坚持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公众尤其是青年一代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坚持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深刻认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

  (执笔人:闫宏伟 申兆琳)

原标题:寻龙探源 何以红山——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文化传承发展的实践探索
责任编辑:张哲宁
 
热门排行
热 图